兵法辑录

你是我的一盘菜

首页 >> 兵法辑录 >> 兵法辑录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八一物流誉满全球 以三国为基,铸至高圣朝 我,大明长生者,历经十六帝 大秦:我墨家巨子,掀起工业革命 盘点败家皇帝,开国太祖们傻眼了 开局盘点永乐大帝,诸皇震惊 三国:我被曹操挖出来 黄天之世 重生藩王:我有一款辅助系统 三国:武力升满,开局杀穿草原 
兵法辑录 你是我的一盘菜 - 兵法辑录全文阅读 - 兵法辑录txt下载 - 兵法辑录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战争论》第六篇 防御(4)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第十三章 |坚固阵地和营垒?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们在前一章已谈到,如果一个阵地有天然条件和人工的加强,以致坚固到坚不可摧的程度,那么它的意义就已完全超过了作为一个有利的战场的程度。因此,它就具有了特殊的意义。我们计划在本章中考察这种阵地的特点,并且因为它具有近似要塞的性质把它称为坚固阵地。

这种阵地,单靠人工构筑的工事是不易构成的(要塞附近的营垒除外),至于单靠天然障碍,就更不易构成了。这种阵地是天然条件和人工加强相结合的产物,因而常常被称为营垒或筑垒阵地。实际上所有或多或少筑有工事的阵地都可以叫做筑垒阵地,不过,这样的阵地与我们在这里所谈的阵地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

构筑坚固阵地的目的是让配置在这个阵地内的军队处于坚不可摧的地位,从而或者是直接地真正掩护一个地区,或者只是掩护配置在这一地区内的军队,为了尔后用这部分军队以另外的方式间接地掩护国土。以前战争中的防线的作用,尤其是法国边境附近的防线的作用是前一种,而四面都形成正面的营垒与构筑在要塞附近的营垒的作用是后面一种。

如果阵地的正面由于筑有筑垒工事与设有阻止敌人接近的障碍物而坚固到坚不可摧的程度,那么敌人就只能通过迂回来攻击我们的翼侧或背后。为了让敌人不容易进行这种迂回,就要为这些防线寻找可以掩护其翼侧的依托点,莱茵河与孚日山就是阿尔萨斯防线上的这种依托点。这种防线的正面越宽,就越易于阻止敌人的迂回,因为任何迂回对迂回者说来总是有某些危险的,并且军队迂回时越是不得不偏离它原来的行动方向,这种危险性就越大。因此,阵地如有一个坚不可摧的宽大的正面与良好的依托点,就能直接掩护广大地区不受敌人的侵袭。以往这类防御设施至少是根据这种想法建筑的。右翼依托莱茵河,左翼依托孚日山的阿尔萨斯防线,和右翼依托些耳德河与土尔内要塞,左翼依托大海的长达十五普里的弗郎德勒防线,都是为这个目的建筑的。

但是,在一个没这样宽大而坚固的正面和良好的依托点的地区,一支军队如果还要凭借良好的筑垒工事来防守这样的地区,那么,就一定要使阵地的四面都成为正面,借以掩护自己免遭敌人的迂回。在这种场合,真正受到掩护的不是这个地区,只是这支军队,因为阵地本身在战略上只是一个点,但受到掩护的军队却能防守这个地区,也就是说它可以在这个地区固守。敌人对这种营垒是无法迂回的,也就是说,这种营垒的翼侧与背后是不能当作比较薄弱的部分而加以攻击的,因它的每一面都是正面,到处都一样坚固。但是,敌人有可能从这种营垒的侧旁通过,而且比从筑垒防线侧旁通过要容易得多,这是因为营垒的正面差不多没有宽度。

要塞附近的营垒基本上起着坚固阵地的第二种作用,由于它的使命是掩护聚集在营垒内的军队;但它在战略上进一步起的作用,也就是它对这支被掩护的军队的使用所起的作用,与其他营垒是有些不一样的。

在说完了产生这三种不同的防御手段的情况之后,我们想探讨一下它们的价值,并且用筑垒防线。筑垒阵地与要塞附近的营垒这三个名称来区别它们。

一。筑垒防线。筑垒防线是非常有害的一种单线式作战方式,这种防线只有在强大火力的掩护下才能对进攻者起到障碍的作用,而它本身可说是毫无价值的。能使军队发挥这种火力效果的防线的宽度与国土的宽度比起来总还是很小的。这种防线一定是很短的,因而只能掩护很少的国土,或说,军队将不能真正防守所有的地点。因此人们有了这样一种想法:不占领防线上所有的点,而只是加以监视,像防守一条中等江河时所做的那样,利用配置好的预备队来加以防御。但这种做法是不符合防线这一手段的性质的。要是天然的地形障碍很大,以致能够采用这种防御方法,那么筑垒工事不但毫无用处,并且还是危险的,因为这种防御方法不是扼守地区,而筑垒工事只是为了扼守地区而设置的。如果筑垒工事本身是阻止敌人接近的主要障碍,那么,不加防守的筑垒工事在阻止敌人接近方面的作用是极小,也是容易理解的。试问,成千上万的军队同时进行攻击时,如果没有火力杀伤它们,一条十二或十五普尺深的壕沟与一座十到十二普尺高的垒墙又能起什么作用呢?由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种防线如果很短,因而相对地来说有比较多的军队防守,它会遭到迂回;如果它延伸得很长,又没有相应的兵力来防守,它很容易被敌人从正面攻破。

这种防线让军队局限于扼守地区而失去任何机动性,所以以它来对抗敢作敢为的敌人是极不适当的。要是说这种防线在现代战争中还保存了很长的时间,那只是因为战争要素受到了削弱,因而表面上的困难通常起了真正困难的作用,同时还因为,这种防线在多数战局中只是在次要的防御方向上用来对付敌人的侵袭。这种场合,虽然它并非完全不起作用,但要知道,假使把进行这种防御的这部分军队用在其他地点,却能做出很多更为有利的事情来。在最近的战争中,根本没有人采用这种防线,连这种防线的一点遗迹也找不到了。至于说这种防线是否还会再次出现,那也是很值得怀疑的。

二。筑垒阵地。奉命在一个地区进行防御的军队在该地防守多长,这个地区的防御就持续多久(这一问题在第二十七章将详尽地论述),当这支军队离开与放弃这个地区时,防御工作也终止了。

如果一支军队奉命固守遭到优势很大的敌人攻击的国土,那么,对付敌人的方法就是借用坚不可摧的阵地抵御敌人的武力,用以掩护自己的军队。

正如我们已经谈过的那样,这种阵地四面都是正面,所以如果采用通常宽度的战术配置,在兵力不很大(要是兵力很大,就不符合这里所假定的整个情况了)的情况下军队就只能防守很小的地区。这个地区在整个战斗过程中会碰到许多不利,以致即便尽可能地利用筑垒工事来增强力量,恐怕也很难进行顺利的抵抗。因此,这种四面都是正面的营垒的每一面都一定要有相当大的宽度,而且每一面还都应是近乎坚不可摧的。在要求有很大的宽度的情况下,每一面又要求有这样的坚固程度,这是筑城术所做不到的。因而,构筑这样的营垒应具有一个基本要求,那就是利用地形障碍使营垒的某些部分完全无法接近,让另外一些部分难以接近。所以,为了能够运用这一防御手段,必须具备有地形障碍的阵地,但凡没有这种阵地的地方,只凭构筑工事是不能达到目的的。上述这些考察只关系到战术上的结果,我们所以谈到这些,仅是为了要说明筑垒阵地能够作为战略手段使用。为了清楚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在这儿提出皮尔纳。崩策耳维次。科尔贝克。托里希――佛德腊希与德里萨这些营垒作为例子。现在我们来说说营垒在战略上的特点与效果。

这种阵地应具备的首要条件,自然是配置在这一营垒中的军队的给养在一定时间内能得到保障,就是说,在需要营垒发挥作用的期间能保障军队的供给。要做到这一点,只有象科尔贝克和托里希――佛德腊希那样阵地的背后通向某一港口,或象崩策耳维次与皮尔纳那样同附近的要塞有密切的联系,或者象德里萨那样在营垒内部或离营垒极近的地方储备有大批存粮。

只有在上述第一种场合,营垒的给养才能够得到相当充分的保障,但在第二。三两种场合,只能得到有限的保障,因此经常有缺乏给养的危险。由此可以知道,保障给养的条件如何使许多原来适于作营垒的险要地点不能构筑营垒,因此使适于构筑这种阵地的地点变得稀少了。

为了弄清这种阵地的作用和它能带来的利害与危险,我们必须研究一下进攻者对这种阵地可能采取什么行动。

(一)进攻者可以从筑垒阵地的侧旁通过,继续向前推进,而凭一定数量的军队监视这个阵地。

在这儿,我们必须区别两种情况:筑垒阵地是由主力部队占领的,还是只由次要部队来占领的。

在第一种情况下,进攻者除非在除了攻击防御者的主力以外还有其他具有决定意义的进攻目标(如攻占要塞。首都等)能够追求时,从筑垒阵地侧旁通过才是有益的。而且,即使进攻者有这样的进攻目标,也只有当他的基地的坚固程度与交通线的状况使他不用担心他的战略翼侧会受到威胁时,他才可以从侧旁通过去追求这样的目标。

虽然根据上述这一点可作出结论说,防御者可以以主力占领筑垒阵地,并且能使这个阵地发生作用,但是这只有在下面这种情况下才是可能的:或是这个阵地对进攻者的战略侧翼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防御者有把握通过对战略翼侧的威胁把进攻者牵制在对自己无害的地点上;或是根本不存在防御者所担心的将被进攻者夺去的目标。如果存在着这样的目标,同时又不能让敌人的战略侧翼受到严重的威胁,那么防御者的主力就根本无法占领这样的阵地,或只能佯作占领,对进攻者进行试探,看他是否会认为这个阵地威胁他的战略翼侧。但在这种场合始终是有危险的,一旦这个试探失败,防御者要援救受威胁的地点就已经来不及了。

要是占领筑垒阵地的只是次要的部队,那么进攻者就一定不会没有别的进攻目标了,防御者的主力就会成为进攻者的目标。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阵地的意义就仅限于对敌人的战略翼侧可能有威胁作用,而且,阵地的意义就看是否能起到这种作用。

(二)要是进攻者不敢从阵地侧旁通过,他就可能会围困这一阵地,迫使阵地上的守军因饥饿而投降。但是,要进行这种围困务必有两个先决条件:首先,阵地没有自由的后方;其次,进攻者的兵力强大得足以进行这种围困。在存在这两种条件的情况下,这个筑垒阵地虽然让防御者在一段时间里能牵制住进攻的军队,但是,防御者为了获取这一利益就得付出一定的代价――损失一定的兵力。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看出,防御者要用主力占领筑垒阵地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具有非常安全的后方(比如托里希――佛德腊希营垒)。

(2)预料敌人兵力的优势不足以围困自己的营垒。假如敌人在优势不足的情况下仍要进行围困,那么防御者就能从阵地进行成功的出击,逐个击破敌人。

(3)可以期待援军解围。1756年萨克森的军队在皮尔纳营垒就是如此。1757年布拉格会战以后的情况大致上也是这样,当时的布拉格只能看成是个营垒,如果卡尔。亚历山大不知道摩拉维亚军团能够前来解围,他或许就不会让敌人把自己包围在这个营垒里面了。

因而,只有具备上述三个条件之一时,用主力占领筑垒阵地才是合理的。但是还不得不承认,如果只具有后两个条件中的一个,防御者这样做还是冒极大危险的。

但是,假如用来占领筑垒阵地的是一支为了整体的利益可以牺牲的次要的部队,那么,就不用考虑这三个条件了,这时需考虑的只是用这种牺牲能不能免除一种实际上存在的更大的灾祸。这种情况可能是少见的,但也不是不可设想的。皮尔纳营垒就曾阻止了腓特烈大帝在1756年对波希米亚的进攻。那个时候,奥地利军队毫无准备,波希米亚的失陷似乎是肯定无疑的了,如果它失陷了,损失的兵力或许会超过在皮尔纳营垒受降的一万七千名盟军。

(三)如果进攻者不可能像(一)和(二)两项中所说的那样去行动,就是说防御者具备了我们上面所列出的条件,那么进攻者当然就像一条猎狗在发现一群野鸡时会停下来一样,会在阵地前停下来,至多靠派出一些部队尽量扩大所占领的范围,满足于取得这种没有决定意义的极小的利益,而把占领这一地区的问题留待将来解决。这时,阵地就充分发挥了它的作用。

三。要塞附近的营垒。就像已说过的那样,要塞附近的营垒的使命不是掩护一个地区,而是掩护一支军队免遭敌人的攻击,因而一般地说这种营垒也属于筑垒阵地,它同其他筑垒阵地不同之处,实际上只在于它与要塞是一个无法分离的整体,因而它当然具有强大得多的力量。

因而,这种营垒还要具有下列一些特点:

(1)这种营垒还能担负其他使命,那就是使敌人完全不可能或者难以围攻要塞。假如要塞是一个不能被封锁的港口,那么军队为了上述目的而遭受重大的牺牲是值得的。但是,如果不是如此,要塞可能就会很快由于饥饿而陷落,不值得牺牲大量的兵力来保护它。

(2)要塞附近的这种营垒可供一支在开阔地上没办法立足的小部队使用。四五千人在要塞城垣的掩护下会成为不可战胜的力量,而在开阔地上,他们即使据守世界上最坚固的营垒,也依然有被消灭的可能性。

(3)这种营垒可用来集中和整顿那些还不够坚强因而没有要塞城垣的掩护就不能与敌人作战的军队,如新兵。后备军。民军等。

要塞附近的营垒要是不派兵驻守就会或多或少地不利于要塞,这是个严重的缺点。这种营垒假如没有这样的缺点,那可以说是在许多方面都有利的十分值得推荐的手段。但是,要使要塞常常保持足够的守备部队,可以分出一定兵力驻守营垒,这是极难做到的。

因而,我们倾向于这样一种看法:只是在海岸要塞附近才适合于构筑这种营垒,在所有其他场合构筑这种营垒都是弊大于利的。

最后,假如把我们的意见归纳起来,那就是:

(1)国土愈小,回旋的空间愈小,愈需要坚固阵地;

(2)越是有把握得到援救与解围(依靠其他军队。气候恶劣的季节。民众暴动,乃至进攻者缺乏供应等等都是相同的),坚固阵地可能遇到的危险就越小;

(3)敌人的进攻越不坚决,坚固阵地的作用越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十四章 |侧面阵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们像编纂词典那样把侧面阵地单列为一章,是为了让读者便于在本书中找到这个在常用的军事术语中很突出的概念,但我们并不觉得它是什么独立的东西。

凡是敌人在侧旁通过之后还在固守的阵地都是侧面阵地,因为从敌人在侧旁通过的时刻起,这一阵地除了威胁敌人的战略翼侧以外,就没任何其他作用了。因此,所有的筑垒阵地必然同时是侧面阵地,因为,它们是坚固无法摧毁的,也就是说敌人只能从它们侧旁通过,在此种情况下,这种阵地的价值就在于能威胁敌人的战略翼侧。至于筑垒阵地本来的正面的位置怎样,是象科尔贝克那样,与敌人的战略翼侧相平行,还是象崩策耳维次和德里萨那样,与敌人的战略翼侧成垂直,那完全是无关紧要的,因为一个筑垒阵地的四个面务必都是正面。

但是,即便我们所占领的不是坚不可摧的阵地,我们仍然可以在敌人从阵地侧旁通过后固守这一阵地,只要阵地的位置在保障退却线与交通线方面能够使我们占有这样的优势,那就是不仅我们能有效地攻击进攻者的战略翼侧,并且进攻者由于自己的退路可能被切断而无力量彻底切断我们的退路。假如敌人没有这种顾虑而能够彻底切断我们的退路,那么,我们就有在无退路的情况下作战的危险,因为我们的阵地不是筑垒阵地,就是说,并不是坚不可摧的阵地。

1806年的战例向我们说明了这一点。如果配置在扎勒河右岸的普鲁士军队面向扎勒河构筑正面,并且在这阵地上等候情况的发展,那么,当拿破仑经过霍夫向北前进时,这个阵地就完全会成为侧面阵地。

如果当时双方在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方面不是相差得这样大,如果指挥法军的不过是道恩这类人物,那么,普军的阵地就会显示出巨大的作用。要从这个阵地侧旁通过完全是不可能的,甚至拿破仑也看出了这一点,因此他下了进攻这个阵地的决心。至于切断这一阵地的退路,则连拿破仑都不能够完全做到,如果双方在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方面的差别不大,那么要做到这一点就像从阵地侧旁通过一样,是不可能的,因为普军左翼失败时带来的危险比法军左翼失败时带来的危险要小。mhtwx.la []然而,即使双方在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方面的差别悬殊,如果统帅果敢而慎重,普军仍有很大的可能取得胜利。实际上没有什么妨碍不伦瑞克公爵在13日采取适当的部署,为了在14日天亮能以八万人对付拿破仑在耶纳与多恩堡附近渡过扎勒河的六万人。即使这种兵力优势与法军背靠扎勒河陡峭的河谷的处境还不足以使普军取得决定性胜利,但我们仍然认为,这种局面本身是非常有利的,如果不利用这种有利的局面赢得决战的胜利,那么最初根本就不该考虑在这一地区进行决战,而应该继续退却,以便在退却中一面加强自己一面削弱敌人。

由此可见,扎勒河畔的普军阵地虽然是能够攻破的,但对于经过霍夫而来的那条道路来说,还是可以看作是一个侧面阵地,只是这个阵地同任何可以攻破的阵地一样,并不完全具有侧面阵地的特性,因为只有敌人不敢进攻这个阵地时,它才可能被看成是侧面阵地。

有一些阵地在进攻者从他侧旁通过时不能固守,因而防御者就想在这种阵地上从侧面对进攻者发起攻击。如果人们仅因为这一攻击是从侧面进行的,就想把这些阵地叫做侧面阵地,那就更不适合侧面阵地的明确概念了。因为这样的翼侧攻击与阵地本身几乎没什么关系,至少采取这种攻击主要不是以侧面阵地的特性(即可以威胁进攻者的战略翼侧)为根据的。

从以上所谈的可看出,关于侧面阵地的特性已没有什么新东西可谈了。在这里我们只需简单地谈谈侧面阵地作为一种防御手段具备什么特点。

关于真正的筑垒阵地根本不必再谈,因为这个问题已经谈得相当清楚了。

强度没达到坚不可摧的程度的侧面阵地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但是,正因为它还没达到坚不可摧的程度,自然也是一种带有危险的手段。如果进攻者被侧面阵地牵制住了,那么防御者小量兵力的消耗就产生了非常大的效果,就如骑手用小指拉动大勒上反应敏锐的衔铁可以产生很大的效果一样。但是,如果效果太小,进攻者没有被牵制住,那么,防御者一般就会失去退路,他不是这样设法迅速地绕道退却,力求在很不利的条件下寻找脱身之计,就是会陷入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作战的危险。对付那些大胆而精神上占据优势的。寻求有效的决战的敌人,采取这一手段是极为冒险和不适当的,就像上面所举的1806年的例子所证明的那样。但对付那些谨小慎微的敌人与在双方只是武装监视的战争中,这个手段却是有才能的防御者可以利用的最好的手段之一。防御威悉河时对左岸阵地的利用(斐迪南公爵),对于有名的施莫特赛芬阵地的利用,以及对于兰德斯胡特阵地的利用,全是利用强度没有达到坚不可摧程度的阵地作为侧面阵地的例子。但是,1760年富凯军在兰德斯胡特的惨败同时也说明错用这种方法带来的危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十五章 |山地防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山地对作战的影响是极大的,所以这个问题在理论上非常重要。这种影响是一个能减缓军事行动进展的因素,所以它首先对防御有利。因而我们在这里要研究这种影响,但并不局限于山地防御的范围内进行研究。我们研究这一问题时在一些方面所得到的结论同一般人的意见是相反的,因此我们必须作深入的分析。

我们想先研究这一问题的战术方面,以便以后能从战略方面进行考察。

一个大的纵队在山地行军会遇到数不清的困难,而一支配置在防哨中的小部队,假如正面有陡峭的山坡作掩护,左右又有山谷作为依托,则能获得异常强大的力量。毫无疑问,正是这两种情况让人们一向都认为山地防御能产生很大的效果和力量,只是在某些时期由于武器与战术特点的限制,大部队才没能在山地进行防御。

一个纵队弯弯曲曲地费力地攀登上山之后,象蜗牛似地翻过山头继续前进,炮兵与辎重兵边骂边叫地鞭打着筋疲力竭的骡马通过崎岖不平的山道,每损坏一辆车,都要经过千辛万苦才能把它清除掉,同时后面的一切都会被堵住,并且怨声载道,骂声不绝。在这种情况下人人都会这么想:在这里只要出现几百个敌人,那么一切就都完了。因而,一些历史着作家在谈到隘路时,总是把它描绘成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但是,所有熟悉战争的人都知道,至少该知道,这种山地行军同山地进攻很少有共同之处,甚至可以说毫无共同之处。因而,从山地行军的困难推论出山地进攻有更大的困难,那是不对的。

一个无战争经验的人会很自然地得出这种错误的结论,甚至某个时期的军事艺术也差不多同样当然地陷入这种错误。在当时,山地作战对于有战争经验的人就像对于没有战争经验的人一样,差不多也是一种新现象。在三十年战争以前,由于战斗队形纵深大。骑兵多。火器不完善与其他种种特点,利用险要的地形障碍还很特别,正式的山地防御,至少用正规军进行正式的山地防御差不多是不可能的。大约到战斗队形比较疏开和步兵及其火器占了主要地位时,人们才想到利用山岭和谷地。直到一百年之后,也就是到十八世纪中叶,山地防御的思想才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另一种情况,一个不大的防哨,由于配置在很难接近的山地,能获得巨大的抵抗能力,这更容易让人们得出山地防御具有强大威力的结论。有人甚至认为,似乎只要把这种防哨的兵力增加几倍,就可以让一个营起一个军团的作用,一座山起一道山脉的作用。

毫无疑问,一个小的防哨如果在山地选择了有利的阵地,就可获得异常强大的力量。一支小部队在平原碰上几个骑兵连就会被打败,这时,只要能够迅速逃掉,不被击溃和被俘,就算万幸了。但这支小部队在山地却能够用一种从战术上来看可以说是十分狂妄大胆的姿态,公开出现在一支大军队的眼前,迫使它只能郑重其事地进行正规的进攻或者采取迂回等行动。至于这一支小部队应该如何利用阻止敌人接近的障碍。翼侧依托点与在退却途中所占领的新阵地来取得这种抵抗力量,这应该是由战术来阐明的问题。我们认为这是一些通过经验能解决的问题。

人们当然会相信,把许多这种强有力的防哨并列地配置,定然形成一个非常坚固的。几乎坚不可摧的正面。在这种情况下,一切问题只在于如何保障自己不被敌人迂回。为此,正面一定要向左右延伸,直到获得了能满足整个防御要求的依托点,或直到人们认为正面的宽度已足以保障自己不致被敌人迂回为止。多山的国家特别容易采用这样的配置,因为这儿有很多可以这样配置防哨的地点,这些地点好像一处胜似一处,以致人们竟不知应该延伸到哪里为止。于是人们只得在一定宽度的正面上用一些小部队占领和防守所有的山口,而且用这种配置办法使十个或者十五个单独的防哨占领正面为十普里左右的地区,最后就可不必担心可恶的迂回了。这些单独的防哨之间存在的很难通行的地形(因为纵队不能离开道路行进)让这些防哨似乎是紧密地联在一起的,因此,人们就以为这是在敌人面前构筑了一道铜墙铁壁。另外,防御者还控制几个步兵营。几个骑炮兵连和十几个骑兵连作预备部队,以对付阵地某一点会被突破的意外情况。

这种看法现在已完全陈旧了,这是谁都会肯定的,但谁也不能肯定地说,我们已完全摈弃了这种错误的看法。

中世纪以来军队人数日益增加所引起的战术发展,也促使人们在军事行动中如上面所说的那样利用山地。

山地防御的主要特点是完全处于被动,因而,在军队具有今天的机动性之前,倾向于山地防御是十分自然的。军队人数日益增多,军队的配置由于火力的加强越来越形成正面宽。纵深小的横队,这种横队的编组与配置十分复杂,运动非常困难,有时甚至根本不可能运动。配置这样的横队像安装一套复杂的机器一样,常需要花费半天功夫,这会占去会战的一半时间;我们现在的会战计划包括许多内容,而当时的会战计划则几乎只包括这一件事。这种配置一旦完成,就极难根据新出现的情况作任何改变。进攻者比防御者较晚展开成战斗队形,因而他能够根据防御者阵地的情况展开;但防御者却不能采取相应的对策。于是,进攻取得了一般的优势,而防御者除了寻求地形障碍的掩护以外,就无其他方法来对抗这一优势了。当然对寻求掩护来说,在任何其他地方都不会像在山地那样到处可找到这样有效的地形障碍。因此,人们力图使军队同险要的地形结合在一起。二者相互依赖,军队防守山地,山地掩护军队。这么一来,消极防御借助于山地就大大增强了力量,这种做法本身并没有什么害处,只是防御者活动的自由更加少了一些。其实,即便不采取这种做法防御者也是不太会利用这种自由的。

当敌对双方在进行较量的时候,暴露的翼侧(就是一方的弱点)总是最容易遭到对方打击的地方。如果防御者一动不动地如同被钉住了似地守在一些坚不可摧的地点,那么进攻者就会大胆地进行迂回,因为他对自己的翼侧不再有顾虑。这种情况实际上已发生,迂回很快被提到日程上来了。为了避免遇到迂回,军队的部署越来越向两翼延伸,于是正面相应地削弱了。这时,进攻者突然采用了完全相反的办法:不是针对一翼来进行迂回,而是集中兵力攻击敌人的一点,进而突破整个防线。现代战争当中出现的山地防御大致上就处于这样的阶段。

因此进攻又取得了完全的优势,这是借助于很快提高的机动性而取得的。防御也只能求助于这种机动性,但山地就其性质来看,是与机动性不相容的。因此,整个山地防御遭到了一次大败(假如我们可以这样说的话)。那些迷信山地防御的部队在革命战争中就曾多次遭到这样的大败。

但是,为了不把好的连同坏的一齐抛掉,为了不致和别人一样得出一些在实际生活中已千百次被活生生的现实否定了的论断,我们务必根据各种具体情况来分别研讨山地防御的种种作用。

这儿首先需要解决的。有助于弄清其他一切问题的一个问题是:打算利用山地防御进行的抵抗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就是说这种抵抗只能持续一段时间,还是坚持到取得一次决定性的胜利为止。对相对抵抗来说,山地是很适宜的,它能极大地增强抵抗的力量;对绝对防御来说,情况则相反,山地往往是完全不适宜的,只在少数特殊情况下才是恰当的。

在山地,任何运动都较缓慢。比较困难,因而耗费的时间也比较多,如果运动是在危险的气氛下进行的,那么人员的损失也会增多。而时间消耗的多少与人员损失的大小是衡量抵抗强度的标准。因而,只是进攻的一方在运动时,防御者才具有决定性的优势,一旦防御者也必须运动时,他立即就会失去这种优势。相对抵抗可以比导致决定胜负的抵抗有大得多的被动性,而且它允许这种被动性达到最大程度,就是说一直持续到战斗结束为止(而在绝对抵抗中这是决不允许的),这是事物的性质决定的,就是说,从战术上看这是合理的。由此可见,山地这一给运动带来困难。像密度大的介质一样削弱着一切积极活动的因素,是完全适应于相对抵抗的要求的。

我们已说过,一个不大的防哨在山地凭借地形可以获取异常强大的力量。虽然对于这一战术上的结论并不需要作进一步的证明,但是,我们还需作一点补充,那就是在这儿必须区别在这个防哨中的小部队是相对的小还是绝对的小。一支一定数量的部队,如果把它的一部分脱离开整体单独地配置在阵地上,这一部分就可能遭到全部敌军,就是说敌人优势兵力的攻击,和这种优势兵力相比,它的确是比较小的。在这种情况下,进行防御的目的通常就不能是绝对抵抗,只能是相对抵抗。这支小部队同它自己一方的所有兵力相比以及与敌方的全部兵力相比,兵力越小,它防御的目的就只能是相对抵抗。

但是,即便是一支从绝对的意义上说的小部队,就是说是一支当面之敌并不大于自己。因此敢于进行绝对抵抗和追求真正胜利的小部队,正如我们以后要说明的那样,在山地的处境也比一支大部队要好得多,从险要的地形取得的利益要大得多。

因而,我们的结论是,小部队在山地具有强大的力量。当然,在相对抵抗起决定作用的一切场合,这种小部队将带来决定性的利益。但是,一支大部队在山地进行绝对抵抗是不是同样能带来决定性的利益?现在我们就来研讨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要进一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由若干个这样的防哨组成的防线是否会如人们一向所想象的那样,具备所有这些防哨单独存在时的力量合起来那样大的力量呢?肯定没有,因为只有持有下面两种错误认识之一的人,才会得到这样的结论。

第一种错误认识是,人们常把没有道路的地方和无法通行的地方混为一谈。在纵队。炮兵与骑兵不能行军的地方,步兵却多半可以通过,炮兵大概也能通过,因为战斗中的运动虽然很紧张,但是距离不长,是不能用行军的标准来衡量的。由此可见,认为防哨与防哨之间能有可靠的联系的想法,无疑是一种幻想,因而这些防哨的翼侧是危险的。

第二种错误认识是,人们认为这些防哨的正面是坚固的,因此它们的翼侧也同样是坚固的,因为深谷。悬崖等险要地形对防哨来说是非常好的依托点。但是,这些险要的地形为什么能发挥这样大的效果呢?这并不是因为它们让敌人不能进行迂回,而是因为它们能让敌人在迂回中遇到与直接攻击防哨时差不多大小的时间消耗和兵力损失。由于这种防哨的正面很坚固,敌人就会而且只得不顾地形的困难对防哨进行迂回,而要进行这样的迂回,大约需半天的时间,而且还不可避免地会遭到人员的牺牲。如果这样的防哨可以指望获得援军,或只打算进行一段时间的抵抗,或者自己的力量足以与敌人的力量相抗衡,那么,防哨的翼侧依托就起了应该有的作用。因而,我们可以说,这一防哨不仅正面是坚固的,而且翼侧也是坚固的。但是,要是谈的是由几个防哨组成的正面宽大的山地阵地,那么情况就不这样。在这种情况下,上面所说的三个条件就都不存在了。敌人可以用优势很大的兵力进攻一点,我们可以从后方得到的援军则极为有限,并且我们在这时还一定要进行绝对抵抗,在这种情况下,这些防哨的翼侧依托就不起作用了。

进攻者把自己的打击指向这一弱点。他凭集中的,也就是占很大优势的兵力攻击正面的一点,这时他遭到的抵抗就这一点说来是极激烈的,但就整个防线来说却是微不足道的,进攻者克服了这一抵抗后,也就突破了整个防线,就达到了他的目的。

从以上所说可看出,相对抵抗一般说在山地比在平原地能发挥更大的力量,如果这种抵抗是由小部队进行的,那么它所能发挥的力量可达到相当大的程度,但是,这种力量并不随着兵力的增加而增长。

现在我们来说说一般的大规模战斗的真正目的,就是谈谈赢得积极的胜利这一问题,赢得这种胜利也应该是山地防御的目的。如果用整个军队或主力进行山地防御,那么山地防御就变为山地防御会战了。这时,实行一次会战,就是用全部兵力去消灭敌人军队,就成了战斗的形式,但赢得胜利才是战斗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山地防御是为赢得胜利服务的,因为它不是目的,却变成了手段。这时,山地对赢得胜利这个目的有什么影响?

防御会战的特点是在前面的阵地上进行消极的还击,在后面的阵地进行强而有力的积极的还击,但山地却是阻碍积极还击的致命因素。这是由以下两种情况造成的:第一。山地没有可供部队从后方向各个方向很快前进的道路,甚至战术上的忽然袭击也会被起伏不平的地形削弱;第二。视界受到限制,对敌人的军队的运动不易观察。因此,防御者进行积极还击时,山地给对方提供的利益与防御者在前面的阵地时山地给他提供的利益是一样的,这就使整个抵抗中极为有效的部分难以发生作用。此外,还有第三个情况,那就是与后方的联系有被切断的危险。尽管山地十分有利于防御者在正面受到全面攻击时实行退却,尽管山地会给企图迂回防御者的敌人造成大量的时间损失,然而这所有利益只在进行相对抵抗的情况下防御者才能得到,而在进行决定性会战,即在坚持抵抗到底的情况下,防御者就不可能得到这些利益了。在这儿,当敌人翼侧的各纵队还没占领那些可以封锁威胁防御者退路的地点以前,防御者抵抗的时间还可以略微长一些,但一旦敌人占领了这些地点,防御者就没有什么补救的办法了。从后面发起的任何攻击,都无法把敌人赶出这些威胁防御者的地点,即便投入全部力量拚命攻击,也不能突破敌人的封锁。如果有人说这儿有矛盾,认为进攻者在山地拥有的那些有利条件也一定会对突围者有利,那就是他没看到两种情况的差别。进攻者派出去封锁通路的部队没进行绝对防御的任务,他们大概只要抵抗几小时就够了,因而他们的处境同防哨的小部队是相同的。而原来的防御者在这时却已经不再拥有各种战斗手段,他已陷于混乱状态,而且缺乏弹药等。总之,防御者胜利的希望很小,而且防御者对会遭到失败非常害怕,这种恐惧超过了对其他各种危险的恐惧,而且在整个会战过程中都发生作用,它影响到每一个战斗人员的士气。另外,防御者对翼侧受到威胁有种病态的敏感,进攻者被派到防御者后方森林茂密的山坡上去的每一小股人,都成为他获取胜利的新的有力手段。

假如在山地防御中整个军队聚集配置在广阔的台地上,那么上述不利条件的绝大部分就会消失,而有利条件却会保持下来。可以想像,在这种情况下,正面既坚固,两翼又极难接近,而且不管是在阵地内部还是在后方都有最充分的运动自由。这种阵地可以算作世界上最坚固的阵地。但是,这种阵地几乎只存在于幻想当中,因为,虽然大多数山地的山脊比山坡易通过,但是,大部分山地的台地不是对配置大部队来说太小,就不是真正是名副其实的台地,从地质学的意义说,它们是台地,但从几何学的角度上来说,它们并不是台地。

另外,正像我们已经指出的那样,对于小部队来说,山地防御阵地的那些不利条件会减少,其原因是小部队占领的空间较小,而要的退却路较少等等。单独的一座山不算山地,也没有山地的那些不利条件。但是,部队越小,越可以将其配置局限在一些单个的山脊与山头上,而没有必要把自己束缚在密林覆盖的谷地的罗网里,这个罗网是上述一切不利条件的源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十六章 |山地防御(续)——应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现在,我们来研究前一章所谈到的那些战术上的结果在战略上如何应用的问题。

这个问题我们想从以下的几个方面来研究:

把山地当作战场;

占领山地后对其他地区的影响;

山地作为战略屏障所能产生的后果;

在给养方面所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山地作为战场。对于这一点,同时也是最主要的一点,还必须分别谈谈:

作为进行主力战斗的战场;

作为从属性战斗的场地。

我们在前面一章已经指出,山地在决定性的会战中对防御者多么不利,因而对进攻者又是多么有利。这种看法是同一般人的见解正好相反的。要知道一般人把许多事情都弄乱了,他们很少把极不相同的事情区别开来。他们看到次要的小部队在山地上具有异常强大的抵抗力,就认为一切山地防御都是异常强有力的。当有人以为防御中的主要行动,也就是防御会战在山地不是这样强有力时,他们就感到惊讶。而另一方面,他们总是把山地防御中每次会战的失败都看成是单线式防御的不足所引起的(其实他们并不真正理解单线式防御的缺点),却看不到事物的性质在其中所不可避免地发生的作用。我们不怕提出与一般人完全不同的看法,并且还要指出,我们非常满意地看到有一位着作家抱有和我们相同的观点。这位着作家对我们来说在许多方面都是值得尊敬的,他就是卡尔大公。他是在论述1796年和1797年战局的着作中提出这种看法的,他是一位杰出的历史着作家,一位优秀的评论家,更是一位优秀的统帅。

如果一个兵力较弱的防御者,历尽千辛万苦集中了他所有的军队,试图在一次决定性的会战中向进攻者显示自己对祖国的忠诚,显示自己奔放的热情和机智沉着,而且又受到了人们焦急。殷切的关注,假如在这种情况下他竟然把军队配置在一个迷障重重。昏暗得像黑夜一般的山地,让自己的一切行动都受到地形的束缚,以至于处于一种可能遭到敌人许多次优势兵力的袭击的险境之中,那么,我们就不得不说这种处境是十分可悲的。这时候他只能在一个方面充分发挥他的才智,那就是尽最大的可能利用各种地形障碍,这又能促使他采取有害的单线式防御,而这却正是他应该竭力避免的。因此,在企图进行决定性会战的情况下,我们绝对不认为山地是防御者的避难所,我们愿意奉劝统帅尽极大可能地避开山地。

当然,有时候的确不可能完全避开山地。但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会战必然同在平原上进行的会战有显然不同的特点,这时候阵地的正面要宽得多,在许多场合比在平原要宽一两倍,军队的抵抗要被动得多,还击也没力得多。这是山地所带来的无法避免的影响。可是,尽管如此,仍然不应该把这种会战中的防御变为单纯的山地防御,这种会战中防御的主要特点应该是让军队在山地集中配置,也就等于,应该使所有的部队在一个统帅的直接指挥下进行一个战斗,并且保持充足的预备队,以便使会战成为一次决战而不至于变成单纯的抵御,变成只是在敌人面前举起盾牌。这是山地防御会战所必不可少的条件,可是人们很难做到这一点。这种防御很容易变成单纯的山地防御,以致司空见惯而不以为怪。可是,这是非常危险的,因此,理论应该竭力警告人们不要把防御会战中的防御变成单纯的山地防御。

对于主力在山地进行决定性会战的问题就谈到这里。

与上面所谈的情况相反,山地对从属性的和次要的战斗是极为有利的,因为在这种战斗中不会进行绝对抵抗,而且也不会带来其他有决定意义的结果。我们只需把进行这种抵抗的目的列举出来,就可以更加清楚地理解这个问题了:

(1)单纯为了获得时间。这一个目的是极为常见的,每当我们为了及时了解敌人的情况而设置警戒时,就经常有这个目的;另外,凡是等待援军的场合,也都有这个目标。

(2)为了抵御敌人的单纯的佯动或小规模的次要行动。假如一个地区有山地掩护,山地又有军队防守,那么无论这种防御多么薄弱,总是足够阻止敌人的袭扰和为了掠夺而进行的其他小规模行动的。假如没有山地,这样薄弱的防线是无济于事的。

(3)为了自己进行行动。要人们对山地的作用都没有错误的认识还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在人们还不能正确认识山地的作用以前,总有一些敌人害怕山地,不敢在山地作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使用主力进行山地防御。在战争的威力和运动不太大的战争中,经常是可以这样做的。但是,这样做永远要有一个条件,那就是既不打算在这一山地阵地上接受主力会战,也不用于被迫进行这样的会战。

(4)一般讲来,山地适于用来配置那些不准备进行主力会战的部队,因为各个小部队在山地都比较强而有力,只是整个军队作为整体来看是非常弱的。另外,军队在山地不太容易遭到奇袭,也不大容易被迫进行决定性的战斗。

(5)最后,山地是真正合适民众武装活动的地方。可是,民众武装必须经常得到正规军的小部队的支援,假如附近有大部队反而可能对民众武装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支援民众武装这个原因通常不能成为派大部队进入山地的原因。

关于山地作为从属性的战斗的战场问题就谈到这里。

二。山地对其他地区的影响。就像我们在前面所谈到的那样,一些兵力不大的部队,在便于通行的地区或许无法立足,会不断遭到危险,而在山地却很容易确保广大地区的安全;另外,当山地在敌人手里时,在山地的所有推进都比在平原要缓慢得多,也就是说不能以在平原上相同的速度前进。正因为这两个原因,山地为谁占有的问题比同样大小的其他地区归谁占有的问题都要重要得多。在平原,地区被谁占有可能天天都有变化;我们只要用强大的部队向前推进,就可以迫使敌人让出我们所需要的地区。可是,在山地,情况就不是这样。在山地,敌人的兵力即使不多,也能够进行出色的抵抗。因此,如果我们需要占领一片山区时,经常必须采取为此目的而专门计划的行动,经常要消耗巨大兵力和许多时间才能达到目的。因而,既然山地不是进行主要军事行动的场所,那么我们就不能像在比较方便通行的地区那样,通过主要的军事行动来占领这些地方,也不能把取得和占领山地看作是我们前进的必然后果。

由此可见,山地具有大得多的独立性,对山地的占有是比较稳定的,很少能发生变化。如果再看到,山地就其自然条件方面来说,可以让人们从山地边缘很好地俯视开阔地,但山地本身却始终像隐藏在漆黑的夜里一样,那么人们就可以理解,任何一片山地对没有占领它。但是却位于它附近的一方来说,一直可以看作是不断产生不利影响的源泉,可以看成是隐蔽敌人的场所。如果山地不仅为敌人所占有,而且是在敌国的领土上,那么这种情况就更加明显。一股一股勇敢的人数很小的游击队在遭到追击时,可以逃到山地躲避,然后又平安无事地在另一个地点出现。一些极大的纵队也可以在山地隐蔽地推进。我们的军队,如果不想进入受山地瞰制的地点,不想进行一个不利的战斗――遭到敌人的袭击和打击而无法还击,那么就始终必须和山地保持相当大的距离。

每一块山地对一定距离内的较低的地区就是这样地发生影响的。至于这种影响是马上在一次会战中发生作用(例如1796年莱茵河畔的马耳希会战),还是要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才对交通线发生作用,这要看该地区的地形状况。至于这种影响可否被在山谷或平原发生的有决定意义的行动所抵销,则取决于双方兵力对比后的情况。

拿破仑在1805年和1809年并没有对提罗耳山区想很多就向维也纳推进了;但是,莫罗在1796年,所以不能不离开施瓦本,主要是因为他没有控制地势较高的地区,而要监视这个地区又不得不使用很多的兵力。在双方力量均衡而形成拉锯的战局当中,我们应当摆脱敌人占领的山地不断对我们产生的不利影响;因此我们应该设法占领并守住为保障我们进攻的主要路线而必须占领并守住的一些山地。在这样的情况下,山地通常成为敌我双方相互发动小规模战斗的主要战场。可是,人们不应该过高估计山地对附近地区的影响,不应该在所有场合都把这种山地看成是解决全部问题的关键和把占领山地看成是主要的事情。当一切取决于胜利时,胜利是主要的事情。一旦胜利到手,胜利者就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要需求来安排剩下的一切了。

三。山地作为战略屏障。在这儿,我们必须分别谈谈下面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又与决定性会战有关。人们可以把山脉看成像江河一样,是一种带有有限的通路的屏障。这种屏障把前进中的敌人军队分隔开,让它们只能在某几条道路上行进,我们因而能够用集中配置在山后的军队分别袭击敌人部队的各个部分,这时,这种屏障就给我们造成了取得战斗胜利的机会。进攻者在山地前进时,即使没有任何其他顾虑,也不可能成一个纵队,因为这样做也许会陷入极大的危险中,会在只有一条退路的情况下进行决定性的会战。因此,这种山地防御是以敌军分开前进这个十分重要的情况为前提的。可是,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山地和山地通路,因此在采用这种山地的防御手段时一切取决于地形的情况,这种手段也只能看成是可能采用的一种手段。而且还应当记住,采用这种手段还有两个不利之处:首先,敌人在遭到打击时,可以很快在山地找到掩护;其次,敌人占有较高的地势对防御者来说虽不是什么重大的不利,但毕竟总是不利。

除了1796年对阿耳文齐的会战之外,我们还没见过采用这种手段进行的会战。可是,拿破仑在1800年翻越阿尔卑斯山的行动清楚地说明了,对方是可以采用这种手段的,当时,梅拉斯本来是能够而且应该在拿破仑的各路纵队集中起来之前就用全力对他进行攻击的。

第二种情况就是,当山地切断敌人的交通线时,山地作为屏障能够产生哪些作用。在山地,不单单是设置在通路上的堡垒和民众武装能发挥作用,而且不良的山路在气候恶劣的季节中能够使敌人的军队陷于绝望,敌人由于山路不平被弄得筋疲力竭以后,往往就不得不退却。如果这时候又出现了游击队的频繁的袭击,甚至展开了人民战争,那么敌人就不能不派出大量的部队来对付这种局面,最后还只好在山地设置一些强有力的防哨,于是敌人就会陷入进攻战中可能会有的最不利的处境。

四。山地与军队给养的关系。这是一个很简单很好理解的问题。当进攻者被迫停留在山地,或者至少不能不把山地留在自己背后时,山地在给养方面给进攻者造成的难处对防御者来说有很大的好处。

关于山地防御的这些考察,也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对山地进攻所作的必要的说明,所以这实际上是对整个山地战的考察。我们不能因为不能变山地为平原,也没法变平原为山地,不能因为战场的选定是由许多其他因素决定的,对战场好像没有多大的选择余地,就认为这些考察是不对的,或者是不切实际的。如果进行的是较大范围内的行动,我们就能发现,对战场选择的余地并不那么小。如果谈的是主力的部署和活动,并且是在决定性会战时主力的部署和活动,那么,军队向前或向后多走若干行程,就可以摆脱山地进入平原,果断地把主力集中在平原上就可以使附近的山地起不了作用。

现在,我们还准备把上面分别论述的各部分归纳成一个明确的观念。

我们认为而且已经证明:一般说来,山地无论在战术范围还是在战略范围对防御都是不利的,当然我们在这里所讲的防御是指具有决定意义的。其结果关系着国土的得失的防御。山地使防御者无法观察敌情,又妨碍他们向各个方向的运动;山地迫使防御者陷于被动,不能不派兵把守每一条通路。这样一来,这种防御总是或多或少地成为了单线式防御。因此,人们应当尽可能使主力避开山地,把主力配置在山地的一侧,或配置在山前或者山后面。

可是,另一方面我们又认为,对于完成次要目的和次要任务的部队来说,山地却是一种增强力量的因素。当我们说,山地对于弱者来说,就是对于不敢再寻求绝对的决战的部队来说,是真正避难地,这和我们上面的论点并不矛盾。完成次要任务的部队可以从山地得到利益就再一次说明了不应当把主力用在山地。

那些惯于运用拙劣的作战方法的人,在具体场合也会强烈地感觉到,山地像一种密度大。粘性强的介质,能给进攻者的一切运动带来很多困难,因此很难使他们不认为我们的见解是最为怪异的谬论。那些对上一世纪以独特的作战方法所进行的战争做过泛泛的考察的人,像上述抱有直接印象的人一样,他们决不会相信,比方说,奥地利在保卫它的各个邦国时,在意大利方向上并不比在莱茵河方向上抵抗敌人更加容易些。可是,在勇猛而果敢的统帅指挥下作战二十年之久。对自己勇猛而果断的行动所取得的胜利总是记忆犹新的法国军队,以后在山地战斗中还会和在其他场合相同,长期地在运用熟练并准确的判断力方面有出众的表现。

这样来说,就好像开阔地比山地更加能掩护一个国家,西班牙如果没有比利牛斯山会更加有力量。伦巴第如果没有阿尔卑斯山会更难接近,而平原国家(例如北德意志)比山地国家(例如匈牙利)更难以征服了。这样的结论也是不对的,针对这一点我们想作最后一些说明。

我们并不以为,西班牙没有比利牛斯山会比有比利牛斯山更加有力量,我们的意思是说,假如一支西班牙军队感到自己很强大,能够进行决定性会战,那么它集中配置在埃布罗河后面,要比分兵把守比利牛斯山的十五个隘口更要好一些,而比利牛斯山决不会因此失去它对作战的影响。我们这种看法对意大利军队来说也一样是适合的。如果意大利军队分割配置在高耸入云的阿尔卑斯山上,那么它就可能会被任何果敢的敌人所击败,它甚至会没有可能进行决定胜负的决战,反之如果它配置在都灵平原上,那么它就会像任何其他部队一样有获得胜利的机会。但是,人们也决不会因此就认为,对进攻者来说,通过像阿尔卑斯山这样的大山脉并把它留在身后,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另外,在平原进行主力会战并不反对用次要部队进行暂时的山地防御,在阿尔卑斯山和比利牛斯山这样的山地进行这种防御是很合适的。最后,我们决对不认为,征服一个平原的国家比征服一个多山的国家要容易,除非通过一次成功可以完全解除敌人的武装。征服者在这一胜利之后就进入防御态势,这时候山地正如过去对原来的防御者极为不利那样,对征服者也一定同样是不利的甚至更为不利。如果战争继续下去,防御者外来的援军纷纷来到,民众都拿起了武器,那么,山地就能够增强这一切抵抗的力量。

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就像在折光镜前看物体相同,当物体向一定方向移动时,物体的影像越来越清晰,但是不能随意地移动下去,只能到焦点为止,一超过焦点,就适得其反了。

既然在山地的防御比较弱,那么这就可能使进攻者尤其把山地当作他进攻的方向。不过,这种情况很少发生,因为给养和交通的困难,以及无法肯定敌人是否恰好准备在山地接受主力会战和是否会把主力放置在山地,这一切都抵销了上述那种可能得到的利益。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洛公子 魔艳武林后宫传 都市极乐后后宫 穿越豪门之娱乐后宫 wtw1974 猎艳谱群芳 艳海风波 都市娇妻之美女后宫 和竹马睡了以后 三叶草 穿越大周 山村美色 逍遥人生 大唐艳情录 天龙风流之替身段誉 斗破苍穹外传之云韵篇 乡野村医 权色官途 乡野小神医:村花秘密曝光了! 鬼灭:我成为了冰柱 
经典收藏我在原始部落当村长 抗战:开局召唤一个德械师 军阀,签到发展,列强竟是我自己 重生于康熙末年 三国之开局一把加特林 正德五十年 超级响马系统 任意门:开局点化秦始皇 我当皇帝那些年 大人,得加钱 唐朝工科生 夺鼎1617 李治你别怂 大唐之神级败家子 亮剑:顶替李云龙当厂长,我杀翻晋西北 大秦:一剑开天门,被金榜曝光了 开局代管独立团,震惊李云龙 舌尖上的大宋 烽火奇侠传 贞观皇储李承乾 
最近更新乱世枭雄:一介布衣崛起之路 穿越大明,从靖难之役开始 风水卜卦 战国策大秦传 殷朝新政志 挽明:努尔哈赤屠城,朱常洛重生 只手遮天之玩转朝堂 女帝今天要抢亲 西北风云传 毒士无双,女帝高呼活阎王 隋唐之吾为枪绝 大明第一特工 开局穿越大明收个小弟朱雄英 铁血霸弓 魂穿司马遹,地狱开局 我只想当废物王爷,你偏来惹我? 速战三国之刘备 公主,快请陛下赐婚吧 随波逐游 殿下别作死了 
兵法辑录 你是我的一盘菜 - 兵法辑录txt下载 - 兵法辑录最新章节 - 兵法辑录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