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那本史记,挺好读

脚印飞舞

首页 >> 还是那本史记,挺好读 >> 还是那本史记,挺好读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以三国为基,铸至高圣朝 大秦:先生别担心,朕不是皇帝! 夺舍崇祯:成就华夏帝国 女帝太监最风流 综武:之大秦仙朝 大明:九朝元老,就是活的长 知否之庶子任逍遥 网游领主争霸 大夏第一假太监 绍宋 
还是那本史记,挺好读 脚印飞舞 - 还是那本史记,挺好读全文阅读 - 还是那本史记,挺好读txt下载 - 还是那本史记,挺好读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50章 平津侯主父列传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哈哈,各位看官,这次咱们来聊聊这位“神奇”的丞相公孙弘。

公孙弘啊,他可是齐菑川国薛县的人,字季。小时候呢,他在薛县当狱吏,结果因为犯了事儿被免职了。家里穷得叮当响,他只好跑到海边去放猪。直到四十多岁,这老兄才开始学《春秋》和各种杂说,也算是个“大器晚成”的典范了。他还特别孝顺,对后妈照顾得无微不至。

建元元年,新皇帝刚上台,就开始招揽贤良文学之士。当时公孙弘已经六十岁了,被推荐为博士。后来他被派去出使匈奴,回来报告的时候,可能因为水土不服,说的东西皇帝不爱听,皇帝怒了,觉得这货不靠谱,公孙弘就找了个借口称病回家了。

到了元光五年,皇帝又下诏招文学之士,公孙弘又被推举了。这次他谦虚地跟乡亲们说:“哎呀,我之前去过一次,因为能力不行被退回来了,你们还是换个人吧。”但乡亲们就是认准了他,非他不可。于是公孙弘只好硬着头皮去了太常。太常让所有的儒士都写对策,一百多个人里,公孙弘的对策排名垫底。但神奇的是,对策报上去后,皇帝竟然觉得公孙弘写得最好,召他入宫见面。一看这公孙弘长得还挺帅,就封他为博士。

那时候朝廷正忙着打通西南夷的道路,设置郡县,搞得巴蜀的百姓苦不堪言。皇帝就派公孙弘去视察。公孙弘回来后跟皇帝说:“西南夷那地方没啥用,别折腾了。”但皇帝没听他的。

公孙弘这人挺有意思,他见识广博,常说皇帝应该胸怀宽广,大臣们应该勤俭节约。他自己也是这么做的,盖的被子是布的,吃饭也不大吃大喝。他后妈去世的时候,他还服丧了三年。每次上朝议事,他都是先开个头,让皇帝自己选,从不在朝堂上跟皇帝争个面红耳赤。皇帝觉得他人品敦厚,说话又有道理,还懂点法律和儒学,就特别喜欢他。没多久,公孙弘就升到了左内史的位置。

公孙弘这人还有个特点,就是特别会“见风使舵”。有一次他跟主爵都尉汲黯商量好了怎么跟皇帝说事儿,结果到了皇帝面前,他却把之前商量好的都忘了,顺着皇帝的意思说。汲黯当场就质问他:“你这人怎么这么不忠诚啊?之前说好的事儿,现在都忘了?”皇帝就问公孙弘怎么回事。公孙弘淡定地说:“了解我的人觉得我忠诚,不了解我的人觉得我不忠诚。”皇帝一听这话,觉得公孙弘说得有道理,反而更加器重他了。那些皇帝身边的宠臣们虽然经常说公孙弘的坏话,但皇帝却越来越喜欢他。

这就是咱们的公孙弘丞相,一个既会“见风使舵”又孝顺节俭的神奇人物!

哎呀,说到这公孙弘,他可真是位妙人儿。元朔三年那会儿,张欧被免职了,公孙弘就顶上了御史大夫的位置。那时候朝廷正在大力开发西南夷、东边开疆拓土到沧海,北边还建了个朔方郡。公孙弘可是个务实派,他多次上书说:“皇上啊,咱这么使劲儿折腾,把中原都给掏空了,就为了这些看似高大上的地方,不值当啊!咱还是悠着点儿吧。”

皇帝一听,觉得也有道理,就派了朱买臣等人去跟公孙弘辩论,看看朔方郡的设置到底有没有好处。结果辩论了十轮,公孙弘一次都没赢。他只好尴尬地笑着说:“哎呀,我这山东来的土包子,哪知道这些好处啊。既然您都这么说了,那咱就先把西南夷和沧海的开发放一放,专心搞朔方郡吧。”皇帝一听,觉得公孙弘还挺识时务的,就答应了。

这事儿传到汲黯耳朵里,他可就坐不住了。汲黯说:“公孙弘啊,你身为三公之一,拿着那么高的俸禄,却盖着布被子,这不是摆明了在装穷吗?”皇帝就问公孙弘这事儿。公孙弘一脸诚恳地说:“汲黯说得对,我确实盖着布被子。不过啊,您想想看,九卿里跟我关系最好的就是汲黯了,他今天能这么直接地指出我的问题,说明他是真心为我好。您说,我如果真像管仲那样奢侈无度,那我还配当这个御史大夫吗?管仲虽然奢侈,但人家辅佐齐桓公称霸天下;我公孙弘虽然清贫,但我也是一心为国啊!再说我那些老朋友和宾客们,都靠我养活呢,我的俸禄都给他们了,家里啥都没剩。所以啊,我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儿。”皇帝一听,觉得公孙弘说得在理,还挺谦虚的,就更加器重他了。

后来啊,公孙弘就当上了丞相,被封为平津侯。他这人吧,外表看着宽厚,其实心里可精着呢。谁要是得罪了他,他表面上跟你和和气气的,背地里可就得小心了。像主父偃、董仲舒这些人,都是被他给整了的。不过啊,他这人也有个好处,就是对自己特别抠门儿,吃饭就吃个糙米饭配点肉,家里啥多余的都没有。他的那些老朋友和宾客们呢,都靠他养活,他自己却啥都不留。所以啊,大家都觉得他人还不错。

这就是公孙弘,一个既务实又抠门儿、既宽厚又精明的丞相大人!

哎呀,这公孙弘可真是位“戏精”啊!淮南、衡山那边闹得沸沸扬扬的谋反案,朝廷正忙得不可开交。这公孙弘呢,也病得不轻,他觉得自己无功受禄,从一个小兵一路飙升到丞相,应该好好辅佐皇上,治理国家,让人人都遵守君臣父子兄弟夫妇长幼的规矩。可是现在诸侯们都有叛乱的苗头,他觉得这都是他这个宰相失职了,怕自己一不小心就病死,没法交代了。

于是,公孙弘就给皇上写了一封信,说:“皇上啊,我听说天下有五个大道理,要实践它们得靠三个德行。这五个大道理就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妇、长幼的秩序,而三个德行就是智、仁、勇。所以说啊,‘努力去做就是仁,善于提问就是智,知道羞耻就是勇’。明白了这三个德行,就知道怎么管理自己了;能管理好自己,才能去管理别人。这可是百世不变的道理啊!现在您这么英明,效法古代圣王,重用贤能之士,给有才能的人封官赐禄。可我公孙弘呢,就是个平庸之辈,没立过什么大功,您却从那么多人中选了我,还封我为列侯,让我位列三公。我觉得自己能力根本配不上这个位子,而且身体也不好,恐怕哪天就病死了,没法报答您的恩情和尽到我的责任。所以,我想把这侯爵的位子让出来,告老还乡,给有才能的人让路。”

皇上收到信后,回复说:“公孙弘啊,你这可是太谦虚了。古代都是奖励有功的人,推崇有德行的人。我现在就是靠你们这些有德行的人帮我治理国家。你要是走了,我怎么办?你可得好好保重身体啊!你现在生病了,就应该好好休息,别想太多。我给你送点牛、酒和布料,你好好养病。等你病好了,再来帮我吧!”

过了几个月,公孙弘的病好了点,又开始工作了。可是到了元狩二年,他还是病倒了,最后以丞相的身份去世。他的儿子公孙度继承了平津侯的爵位,后来在山阳当太守十多年,但因为犯了法,也丢了爵位。

这公孙弘啊,一生都在为国家和皇上操心,最后却落得这样的下场,真是让人唏嘘不已啊!

哈哈,这位主父偃,真是个传奇人物啊!他来自齐国的临淄,早年学了一大堆纵横捭阖的谋略,后来还钻研了易经、春秋等百家之言。可他在齐国那些儒生堆里混,就是没人鸟他,被排挤得够呛。家里穷得叮当响,连借钱都借不到,只好四处流浪,去过燕、赵、中山等地,可惜都混得不太如意,穷得叮当响。

到了孝武元光元年,他觉得诸侯国也没啥好混的了,就西进长安,想找卫将军碰碰运气。卫将军虽然帮他说了几句好话,但皇帝就是不见他。在长安待久了,连那些达官贵人的宾客都嫌他烦。最后,他只好硬着头皮给皇帝写了封奏折。嘿,你猜怎么着?早上递上去,晚上皇帝就召见他了!这主父偃可真是个“幸运星”啊!

他在奏折里说了九件事,其中八件都是关于律令的,剩下一件就是劝皇帝别打匈奴。他是这么说的:“皇上啊,我听说英明的君主不讨厌直言不讳的谏言,忠诚的臣子也不怕死,敢于直言进谏。所以啊,我今儿个也不藏着掖着了,把我心里的话都说了出来,希望您能考虑一下。”

他引用了《司马法》里的话:“国家再大,如果好战也必然灭亡;天下再太平,如果忘了战备也必然危险。”他接着说:“咱们现在天下太平了,但也不能忘了战备啊!皇上您想想,战争这玩意儿,就是个凶器,打赢了又能怎样?还不是得付出巨大的代价?古时候有个秦始皇,他仗着自己兵强马壮,就想攻打匈奴。李斯就劝他:‘不行啊,匈奴那地儿没城没墙的,抓都抓不住,打赢了也没用啊!’可秦始皇不听,结果怎么样?发兵攻打匈奴,死伤无数,最后还是没打过去。这不是人不够多,也不是武器不够先进,就是打法不对路啊!”

主父偃这番话,真是说到皇帝心坎里去了。他这“嘴炮”功夫,真不是盖的!看来这位主父偃,虽然早年在外漂泊,吃了不少苦头,但最后还是凭着自己的才华和机智,在朝廷里混出了名堂。真是个“逆袭”的典范啊!

话说啊,高皇帝一统天下,本来应该好好享受一下太平日子,结果听说匈奴那帮家伙在代谷外头聚众想要搞事情。御史成这哥们就急了,赶紧跑去劝:“皇上啊,别冲动!匈奴那帮野人,就跟兽群似的,聚得快散得也快,您这大军一去,搞不好就跟抓影子似的,白费力气。”可惜啊,高皇帝没听进去,执意出兵,结果就悲剧了,被围在了平城。这下子高皇帝可后悔了,赶紧派刘敬去跟匈奴和亲,这才平息了战事。

所以说啊,兵法有云:“兴师十万,日费千金。”秦朝那时候,经常搞大规模军事行动,虽然也打赢了几场,俘虏了匈奴的单于,但结果呢?跟匈奴结下了深仇大恨,国家也耗得差不多了。老百姓也受苦受难,朝廷的钱库都空了,百姓们也穷得叮当响。这匈奴啊,真不是那么好对付的,他们天生就是游牧民族,抢劫侵略就是他们的职业,你说他们能不凶吗?

那时候啊,赵国的徐乐和齐国的严安也上书谈论国家大事。徐乐这哥们儿说啊:“我听说啊,天下的大患在于土崩,不在于瓦解。啥叫土崩呢?就像秦朝末年那样,陈胜吴广那种小角色,没有地盘、没有财富、没有名声,却能从穷乡僻壤里跳出来,振臂一呼,天下响应。为啥呢?就是因为老百姓太苦了,朝廷又不作为,这就是土崩啊!所以说啊,天下的大患在于土崩。”

那啥叫瓦解呢?徐乐又说了:“就像吴、楚、齐、赵那些诸侯国,他们虽然兵力雄厚,地盘也大,但为啥最后都失败了呢?不是因为他们弱,而是因为他们失去了民心。那时候老百姓都安居乐业,谁愿意跟着他们造反啊?这就是瓦解。所以说啊,天下的大患不在于瓦解。”

所以啊,各位看官,这天下要是真出现了土崩的势头,就算是布衣穷士也能掀起大风浪,陈胜吴广就是例子。要是天下能保持稳定,没有土崩的势头,那就算是强国劲兵也翻不起什么大浪来,吴、楚、齐、赵就是前车之鉴啊!所以啊,这土崩和瓦解,可是关系到国家安危的要害啊,英明的君主可得好好留意才是!

话说啊,最近关东那边五谷不丰,老百姓都穷得叮当响,再加上边境那些烦心事儿,按这趋势看,老百姓估计都坐不住了,一坐不住就容易躁动,一躁动可不就是土崩瓦解的节奏嘛!咱们这英明的陛下啊,得赶紧想想办法,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把隐患扼杀在摇篮里。这样一来,哪怕有强国劲兵,陛下也能悠哉游哉地打猎、听音乐、看表演,天下太平,无忧无虑。

不过啊,陛下您这天然就有的圣明和宽仁,再加上真心实意地为天下百姓着想,想达到商汤、周武王那样的名声,复兴成康那样的盛世,也不是啥难事。到时候,陛下您坐在那高高的龙椅上,接受四方王公的朝拜,多威风啊!

再说说严安这哥们儿,他也给陛下上书了,说周朝统治天下三百多年,最鼎盛的时候就是成康时期,那时候刑罚都闲置了四十多年没用上。可是到了周朝衰落的时候,也是三百多年啊,那时候什么五霸之类的都冒出来了。这些五霸啊,就是帮天子兴利除害、惩治暴乱、维护秩序的。可是五霸一死,就没人能继承他们的遗志了,天子就孤弱了,号令也不灵了。诸侯们就开始恣意妄为,强国欺负弱国,人多的欺负人少的,世道就乱了。那时候啊,国家之间天天打仗,士兵们连盔甲上都生了虮虱,老百姓更是无处诉苦啊!

所以啊,陛下啊,得赶紧想办法,别让这天下再乱下去了!

说到秦始皇这位大佬,他可是个狠角色,就像一只巨型蚕宝宝,把天下都给蚕食了,把战国都并吞了,自己还美滋滋地称了个皇帝,掌管全国政务。他把诸侯国的城墙都拆了,兵器都熔了,铸成了大钟和大架子,告诉全天下人:“看,我这以后可不会再打仗了!”老百姓们一看,哟,终于不用过那种战乱的日子了,碰上个好皇帝,大家都觉得像是重生了一样。

不过啊,要是秦始皇当初能稍微缓一缓他的刑罚,少收点税,少让老百姓们服劳役,多推崇点仁义道德,少搞点权谋诡计,上面的人厚道点,下面的人也别那么狡猾,改变一下社会风气,全国上下都和谐一点,那秦朝可就能世世代代都安稳了。

可惜啊,秦始皇没这么做,他还是坚持他的老一套,搞得那些喜欢权谋诡计的人得势了,而那些厚道忠诚的人却混不下去了。法律严苛,政治黑暗,阿谀奉承的人一大堆,天天都听他们吹捧秦始皇,结果秦始皇就飘飘然了,觉得自己特别了不起。

然后呢,他就想显摆一下他的威风,派蒙恬去北方攻打匈奴,开疆拓土,然后又派尉屠睢去南方攻打百越,还让监禄去挖运河运粮。结果啊,这些战争都拖得太久了,粮食供应不上,士兵们饿得半死,还被越人打得落花流水。最后呢,秦始皇只好派尉佗去驻守越地。

这时候啊,秦朝就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困境,北边跟匈奴打,南边跟越人打,军队都驻扎在那些鸟不拉屎的地方,进退两难。就这样打了十几年,男的都去当兵了,女的都去运粮了,老百姓们苦得活不下去,都上吊自杀了,道路上到处都是尸体。

等到秦始皇一死啊,天下就大乱了。陈胜、吴广在陈地起兵,武臣、张耳在赵地起兵,项梁在吴地起兵,田儋在齐地起兵……各地豪杰都纷纷起来反抗秦朝了,多得数都数不过来。这些人啊,都不是什么贵族出身,也不是什么高官显宦,他们都是从平民百姓中冒出来的,拿着木棍、竹矛就起来反抗了。他们虽然没有商量过,但却都不约而同地起来反抗秦朝了,这就是时势造英雄啊!

所以说啊,秦朝虽然强大,但最后却落得个灭国绝祀的下场,这就是穷兵黩武的祸害啊!周朝是因为太弱而灭亡的,秦朝则是因为太强而灭亡的,这都是不知道变通、不懂得顺应时势的悲哀啊!

话说啊,现在朝廷里有人提议要招安南夷、朝拜夜郎、降服羌僰、攻占濊州,还要在匈奴的地盘上建城立邑,烧他个底朝天。这提议听起来挺牛的,但说实话,这不过是些臣子们的小九九,不是咱们大华夏的长久之计啊。

你想想,现在咱们国家内部都风平浪静的,连狗都不叫了,可咱们却得把精力都放在远方的备战上,这不是折腾咱们老百姓嘛。还有啊,一味追求扩张地盘,跟匈奴结下深仇大恨,这可不是长久之计啊。到时候战事不断,百姓遭殃,咱们这大华夏还怎么立足呢?

就说现在吧,全国上下都在忙着锻造盔甲、磨砺刀剑、准备弓箭,运输粮食也是没日没夜,这简直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忧患啊。你说这仗要是打久了,事儿多了,人心也就乱了,到时候可就麻烦大了。

再说啊,现在咱们的外郡地盘那么大,城市那么多,看起来挺牛的,但其实呢,这也限制了咱们的发展,让诸侯们感到威胁。这就像咱们小时候在巷子里玩,地盘大了反而容易打架。

所以啊,咱们得好好看看历史。就像齐晋两国灭亡,就是因为王室衰微,而六卿强盛;秦朝灭亡,则是因为法律严苛,贪得无厌。现在咱们的郡守权力,可比那时候的六卿还要大;地盘更是广阔无垠,比巷子里那点地方大多了;咱们的军队和武器,也不是闹着玩的。这要是遇到什么变故,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这天啊,奏章呈到了天子面前,天子一看,哟呵,这三位人才啊!于是赶紧召见他们,说:“你们都在哪儿呢?怎么现在才来见朕啊!”于是,天子就任命主父偃、徐乐、严安为郎中。这三人经常受到天子的召见,上疏言事,很快主父偃就被任命为谒者,后来又升为中大夫。这一年里,主父偃可是四次升官啊,真是春风得意啊!

主父偃这家伙可真是个妙人儿,他对皇上说:“古时候啊,那些诸侯的地盘都不大,最多就百来里地,这样强弱都好控制。可现如今的诸侯们呢,有的地盘连起来都几十座城了,上千里的地儿,日子过得舒坦了就容易骄奢淫逸,惹是生非;一旦朝廷有啥风吹草动,他们就联合起来跟朝廷对着干。你说咱们要是按法律削他们的地儿,那他们肯定得造反,就像之前那个晁错一样。另外啊,现在这些诸侯们子女都多,但王位就传给一个嫡子,其他的子女虽然都是亲骨肉,可啥都没捞到,这仁义孝道哪儿去了呢?所以啊,我建议陛下让诸侯们把地儿分给自己的子女,封他们为侯。这样一来,大家都开心,陛下也显得有德行,诸侯们的势力也就慢慢削弱了。”皇上一听,觉得这主意不错,就采纳了。

主父偃又说:“皇上啊,您看看这茂陵刚建好,咱们不如把天下的豪杰、富豪、那些不老实的人都迁到茂陵去,这样既能充实京城,又能消除奸猾之徒,这不就是一举两得嘛!”皇上又听了他的话。

后来啊,主父偃还帮皇上立了卫皇后,揭发了燕王定国的秘密,他可是立了大功啊!大臣们都怕他那张嘴,纷纷送钱给他,据说送的钱加起来都有千金之多了。有人就劝他:“你这样太嚣张了!”主父偃却笑着说:“我四十多年寒窗苦读,没混出个名堂来,家人不认我,兄弟不接纳我,朋友都离我而去。我受够了这种日子!男子汉大丈夫,活着就要吃得好,死也要死得风光。我现在就像个在黄昏路上走得太远的人,只能不择手段地干一票大的了!”

主父偃还大力鼓吹朔方地区土地肥沃,有黄河作为天然屏障。他说蒙恬曾在那里筑城抵御匈奴,这样既可以减少内地的转运负担,又能扩大咱大中国的地盘,是消灭匈奴的根本之计。皇上看了他的奏章,让大臣们讨论。结果大家都说这事儿不方便。公孙弘就举例说:“秦朝时曾经发三十万人去修北河,结果没修好就放弃了。”可主父偃坚持说这是个好主意,皇上最后还是采纳了他的建议,设立了朔方郡。

到了元朔二年,主父偃说齐王行为不检点,皇上就任命他为齐相。主父偃到了齐国后,把亲戚朋友们都叫来,给了他们五百金,然后对他们说:“想当年我穷困潦倒时,你们没人理我;现在我做了齐相,你们却都来巴结我。我跟你们断交了,以后别再来找我!”说完就派人用齐王和他姐姐的丑闻去刺激齐王。齐王觉得这下死定了,怕落得跟燕王一样的下场,就自杀了。这事儿被有关部门报告给了皇上。

想当年,主父偃还是个普通老百姓的时候,他可是游历了燕赵之地,等到他飞黄腾达之后,就揭发了燕国的秘密。这下赵王可慌了,生怕主父偃成了他们的心头大患,想上书告他的状,可又因为主父偃在朝中权势滔天,赵王硬是憋了一肚子气没敢发作。等到主父偃成了齐相,一出京城,赵王就迫不及待地派人上书,告发主父偃收受诸侯的贿赂,所以很多诸侯的子弟才得以封地。

哎,这齐王也是倒霉,一听到主父偃的事就吓得自杀了。皇上听了这消息,气得直冒烟,以为主父偃胁迫齐王自杀,于是就把他抓起来审问。主父偃倒也爽快,承认了收受诸侯的贿赂,但坚决否认胁迫齐王自杀。皇上本想饶他一命,可这时候公孙弘跳出来说:“齐王自杀了,没有后代,齐国被并入汉朝,主父偃是罪魁祸首,陛下如果不杀他,怎么向天下人交代?”于是,主父偃就这样被灭了族。

想当年主父偃风光无限的时候,宾客如云,可等他遭了难,家族被灭,却连一个收尸的人都没有。还好有个叫洨孔车的哥们儿,念及旧情,替他收尸安葬。后来这事儿传到了皇上的耳朵里,皇上觉得孔车这人真不错,挺讲义气的。

太史公感叹道:“公孙弘这人虽然品行不错,但也得益于时代的机遇。汉朝建立八十多年了,皇上推崇文学,招揽贤才,扩大儒墨的影响力,公孙弘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而主父偃呢,他当权的时候,大家都夸他,等他倒了霉,大家又都骂他。真是世态炎凉啊!”

哈哈,这太皇太后可真是个会过日子的人啊!她老人家一纸诏书下来,给大司徒大司空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节俭课”。她老人家说啊:“治国之道,首先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而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就得节俭!”哎呦,这话说得真对啊!

太皇太后还引用了《孝经》里的话:“治理国家,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最好的办法就是讲礼。而讲礼呢,就是宁愿节俭也不要奢侈。”她老人家还举了管仲的例子,说管仲虽然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有九合一匡的功绩,但孔子还是说他不懂礼,就是因为管仲生活奢侈,跟国君差不多。夏禹呢,住的是简陋的房子,穿的是粗布衣服,后世的圣人都不学他那一套。所以嘛,治国之道,最重要的就是节俭,节俭能让社会风气变好,老百姓安居乐业,家庭和睦,争讼也就少了。这不就是家给人足,天下太平的根本吗?

太皇太后还夸了夸公孙弘这位丞相,说他身为百官之首,万民表率,自己生活节俭,连被子都是布的,吃的也是糙米饭,菜里肉都少见。他还把自己的俸禄分给宾客,自己一点不留。这种内心自律、外在顺从制度的行为,真是让人佩服啊!

公孙弘后来因病退休,汉武帝还亲自下诏安慰他,赐给他牛、酒和布帛,让他好好养病。几个月后,公孙弘病愈复出,一直干到元狩二年才去世。汉武帝说:“了解臣子的没有比君主更清楚的了。”看来公孙弘这节俭的作风,连皇帝都佩服啊!

最后呢,太皇太后还下诏说:“公孙弘的后代中,应该继承他爵位的人,就赐给他关内侯的爵位,食邑三百户。让他来京城见朕,朕要亲自拜见他。”哎呦,这太皇太后可真是会做人啊!既表彰了公孙弘的节俭美德,又关照了他的后代,真是一举两得啊!

哎呀,班固这哥们儿说得真对啊!公孙弘、卜式、儿宽这些人,就像是鸿鹄般的大鸟,一开始还被那些小麻雀们看不起,只能在羊群里混日子。要不是遇上了好时候,他们怎么可能飞得那么高呢?

话说当时汉朝已经建立六十多年了,国内一片太平,国库满满当当的,但那些边疆的小国们还不老实,制度也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皇上就想着文武双全的人才,像找宝贝一样到处找。刚开始还用蒲轮去请枚生这种大才,见了主父偃都忍不住要赞叹几句。这下群臣们可都羡慕了,各种奇才异士都冒出来了。卜式放羊都放出名堂了,弘羊这种小贩也能混成高官,卫青这种从奴隶到将军的励志故事更是传遍天下,还有日磾这种原本是降将的也出人头地了。他们这些人啊,可不就是当年那些搬砖扛木头、放牛喂马的草根逆袭者嘛!

汉朝这时期的人才真是多得数不过来啊!有文化有涵养的公孙弘、董仲舒、儿宽,做事踏实的石建、石庆,直来直去的汲黯、卜式,会推荐人才的韩安国、郑当时,制定法令的赵禹、张汤,写文章一流的司马迁、相如,说话逗乐的东方朔、枚皋,应对自如的严助、朱买臣,数学天才唐都、落下闳,音乐大师李延年,运筹帷幄的桑弘羊,出使外国的张骞、苏武,将帅之才卫青、霍去病,还有接受遗命的霍光、金日磾。这阵容简直豪华得没朋友啊!

后来孝宣皇帝继位,也是继续发扬光大,招揽各种人才。萧望之、梁丘贺、夏侯胜、韦玄成、严彭祖、尹更始这些儒术高手都出来了,刘向、王褒这些文章高手也崭露头角。将相方面有张安世、赵充国、魏相、邴吉、于定国、杜延年这些大牛,治理民众方面则有黄霸、王成、龚遂、郑弘、邵信臣、韩延寿、尹翁归、赵广汉这些实力派。这些名臣们的事迹都被后世传颂,真是人才济济啊!

总之呢,汉朝这时期真是人才辈出,各种牛人都冒出来了。这些名臣们的事迹,就像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长卷,让人叹为观止啊!

这位平津侯啊,可是个大儒呢,可惜啊,得等到晚年才崭露头角。他表面上看起来宽宏大量,节俭持家,但实际上心里可是嫉妒得要命。不过呢,人家也是命好,得到了皇帝的宠爱和荣誉,简直就是皇帝的“心腹”啊。

这主父偃也是个聪明人,他推行“推恩令”,看准时机制定政策,这可是个政治高手啊。可是呢,平津侯这家伙虽然生前享受了五鼎食的待遇,但死后却没能落得个好名声,简直是“死得其所”啊,哈哈!

所以啊,这人生啊,就像一场戏,有起有落,有笑有泪。这平津侯虽然晚年得志,但死后却落得个“死非时蠹”的下场,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啊!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春满香夏 浪漫官途 穿越豪门之娱乐后宫 逍遥人生 都市花语 福艳之都市后宫 乡野神医 覆雨大唐之无限风流 穿越大周 娇艳异想 重生香港之娱乐后宫 美人沟 四合院:从投奔亲姐姐开始 抗战:我的至强德械军团 斗破:多子多福,我打造最强家族 四合院之平静生活 诸界入侵,反向获取诸界资源 仙人之上 四合院:诸天人生 小村长的幸福生活 
经典收藏我在原始部落当村长 抗战:开局召唤一个德械师 三国之开局一把加特林 唐朝工科生 李治你别怂 拔刀!全军冲阵 混在三国当军阀 大秦:一剑开天门,被金榜曝光了 权倾天下,皇帝也怕我三分 镇国傻世子 秦时:成为嬴政的影子 快穿之女配任务进行时 三国之黄巾少帅 艺搏天下 大秦之开局截胡易小川 洪武大帝?本太子的傀儡而已! 三国少年时代 三国:汉家天下 大唐:长乐请自重,我真不想当驸马 媒婆皇后斗龙床 
最近更新大唐:吾父赵王李元霸 大明:开局我跟朱元璋谈人丁税 汉末乱云飞 魂穿三国,成为最强前夫哥? 开局十选三,召唤十神将称霸异世 沈家大小事 大唐:九五至尊 无敌县令:从替哥哥入洞房开始 穿越原异界寻仙 开局:正经系统拒绝未成年 重生成为皇太子却意外失忆变牛蛙 三国:智诱刘皇叔,军师乃神人 开局一颗头,争霸全世界 震惊:我成为了春秋时代的扛把子 隋末唐初之秦琼 万世之大唐 住手啊!汉室不是你这样狂扶的 三国之纨绔霸天下 红楼,开局天象大宗师,武镇天下 大明:一出生就被当成了神仙 
还是那本史记,挺好读 脚印飞舞 - 还是那本史记,挺好读txt下载 - 还是那本史记,挺好读最新章节 - 还是那本史记,挺好读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