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从闯关东开始

酒花玉露

首页 >> 影视:从闯关东开始 >> 影视:从闯关东开始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小师妹明明超强却过分沙雕 女配拒绝成为对照组 抗战:我的至强德械军团 修仙女配一路跑偏 从四合院开始的平淡生活 我给李云龙当上司 鬼灭:我成为了冰柱 七零:最强军官被末世美人拿捏了 七零:做最美军嫂,养最棒的崽 开局抽到黑牌 
影视:从闯关东开始 酒花玉露 - 影视:从闯关东开始全文阅读 - 影视:从闯关东开始txt下载 - 影视:从闯关东开始最新章节 - 好看的其他类型小说

第148章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第148章

至于毛熊的老对手虎式重型坦克和黑豹中型坦克,是二站时期德国装甲部队的两大杀手锏,在战斗中拳打t-34,肘击谢尔曼,相传击毁一辆虎式或者黑豹坦克,盟军要赔上五辆坦克,为德国装甲部队创建了不世功勋。

虎豹坦克俨然成了盟军装甲部队眼中的“雌雄双煞”,美苏两大明星主战坦克皆望风披靡,两种坦克因此名声大噪,其影响力洞穿几十年的时光,后世仍能辐射一大帮历史和军事的研究爱好者。

但两种极具传奇色彩的中流砥柱式的主战坦克,却也是德军装甲部队最终走向覆灭的主要诱因。

很多人长期吹捧的德国科技成就——尤其是军事装备研发的成果,从来就不是德国人在科技或者国力上优越于盟国的证据。

恰恰相反,短视、低效、低性价比、不计代价、好大喜功式的装备研发思维,是德国武备与盟国武备在战争中对抗落败的主要原因。

而虎豹坦克的原罪就是过分地强调质量性能,而置产能和性价比于不顾。简而言之就是纳粹利用珍贵的战略资源不计成本地拼凑出的战斗力一流,而保养、操控、可靠性等方面末流的战争机器怪兽。

虎式和黑豹式坦克之所以强大,源于各项高性能指标,在装甲厚度,火炮口径,火控系统,制作工艺等方面全方位超过对手。

为了研发全方位压制对手的先进坦克,德国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科技人员和优秀设计师,耗时一年多研发出黑豹坦克,并于1942年12月正式生产型投产。

此时距离“t34危机”已过一年半有余,若加上后期为了应对战场形势变化,不断对黑豹进行升级,黑豹坦克的研发升级耗时三年多;

而对手t34仅做一次升级,从t34\/76型升级t34\/85型仅耗时一个月。

虎式坦克更是在三十年年代中期开始研制,在1942年3月才开始少数列装。

作为精密的作战武器,虎式和黑豹的很多部件制造工艺复杂,需要一些精密的加工工具和相当熟练的专业技术工人,需要单独的工厂生产线。

而t-34没有什么复杂的技术,甚至拖拉机工厂就可以代工生产。

黑豹坦克全重高达46吨,几乎和毛熊的斯大林系列重型坦克一个级别,同样重量,IS2和IS3为重型坦克,而“黑豹”被德国定义为中型坦克;

由于采用了传统的垂直装甲,虎式重型坦克的重量高达56吨。

庞大的身躯,厚重的装甲对优质钢材的需求量也是相当惊人的;德国的钢产量本来就远逊于盟国,可是单车的耗材却远高于盟军坦克。

得益于大功率发动机,两种坦克的机动性也不差,所以油耗也是相当的高,遗憾的是续航能力却低于主要对手t34坦克。

两种坦克的造价也是非常昂贵的,黑豹坦克造价14.39万帝国马克,同时期国防军下士的月薪仅为36帝国马克。

虎式坦克的成本相当于当时4号坦克的两倍和3号突击炮的四倍,相当于t-34坦克的三倍和IS-2坦克的两倍。

虎豹坦克成了国防军眼中名副其实的吞金兽,令德国军方又爱又恨。

很显然黑豹和虎式坦克的研发和生产,极大地挤占了德国珍贵的科研、技术工人、工厂、资金、矿产等战略资源,大大制约了其他装备的研发及量产。

因此虎豹坦克是德国装甲部队的香饽饽,却是纳粹军工业的烫手山芋;德国军事装备的黑科技智慧,本质是挖东墙补西墙,寅吃卯粮,饮鸩止渴。

虎式和黑豹坦克的精密性决定了其复杂的制作工艺和流程,因此虎豹坦克的生产就需要更多的零部件和熟练工人,耗费更多的工时。

以黑豹为例,其生产工时高达一万五千个工时,而t-34的生产工时仅仅七千个工时。

复杂的工艺和和超长的生产工时,限制了虎式和黑豹坦克的产量;战争期间虎式坦克的生产总量只有区区一千三百多辆,黑豹坦克稍多一些,也只有六千多辆。

由于虎式和黑豹坦克的高指标要求,德国的工业产能是不足以支撑两种坦克的大规模量产,两种坦克的低产能实际上是德国军界过分要求质量而被迫在数量上做出妥协的结果。

相比较盟军的在主力坦克如t34和谢尔曼坦克虽然火力和防护能力劣于虎式和黑豹,但是它们的产量却是虎豹坦克的十几倍,谢尔曼坦克生产了三万多辆,t34的产量更是高达四万辆。

虎式和黑豹坦克完全被盟军的钢铁洪流淹没,其低产能和高战损严重失衡。

虎式和黑豹作为一台精密先进的战争机器,功能全面威力强大,其操作性异常繁琐,出故障的概率也是比较高的。

由于过分强调先进性,虎豹坦克的复杂程度令人瞠目结舌,坦克手的培训也是颇费时日,培养优秀的坦克手难度甚至高于车辆的生产。

即便是熟练的坦克手操控虎式和黑豹坦克也是小心翼翼,虎豹的坦克手不但要熟悉车辆的操控,还要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发生的故障。

尤其是黑豹坦克的早期型号,故障率之高令人咋舌,首战库尔斯克战役,参战的二百五十多辆黑豹坦克仅仅一天就损失了二百一十辆,其中因机械故障频发、发动机起火、传动系统出问题等技术问题的损失远远高于苏军炮火摧毁的数量。

t34坦克在性能上不能媲美虎豹坦克,但是结构简单,操控便捷,甚至是生产工人就直接可以驾驶参战,坦克手的培训比虎豹坦克容易得多。

另外虎豹坦克在空间配置方面存在缺陷,两种坦克车体虽大,但是留给驾驶员的地方却不多,且车体内两个乘员间空间是不互通的,不能互相借用对方的空间,两者被变速箱及大量上层结构隔开,此外锋利的突出物很多,很容易致使驾驶员受伤。

虎式坦克整体系统过分精细,导致机械故障较多,小毛病频发。

更严重的是虎式坦克经常在战场上掉链子,因故障造成的损失一直居高不下,甚至超过战损。

虽然经过多次升级改进,但是虎式坦克高故障率在整个服役期间也没有得到解决,加之苏联的新锐坦克t34\/85和与IS-2的横空出世,虎式坦克的优势大减,逐渐对战场形势愈发感到力不从心。

虎式坦克被迫于1944年停产,独留黑豹坦克支撑大局。

但是黑豹的故障率比虎式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可靠性差,可以说是“黑豹”最致命的缺陷,主要归咎于设计变化,动力系统的设计原本是为30-35吨的坦克制定的。

而且“黑豹”为了提高各种指标,重量一再增加,最终超过46吨。

因此,“黑豹”超载的动力系统不仅导致油耗过高,而且零部件在使用过程中很容易被磨损甚至毁坏。

所以虎豹坦克的日常保养是极其频繁的,需要保养的零部件更是多如牛毛,一般的工人无法胜任,和生产一样需要大量的专业熟练技工。

虎豹坦克的维修过程也是非常麻烦,首先是虎式和黑豹坦克都严重超重,一般的抢救车辆不足以拖拽受损战车,需要用专门配备的特种抢救车辆,希大爷甚至在1944年4月,曾亲自下令扩大重型抢救车的生产。

即便如此战场上受伤的虎式坦克仍需要两三辆重型拖车才能拖回去,还有很多坦克因无法维修而抛弃在战场上。

另外虎豹坦克过于精密,导致单位受损面积中需要更换的零部件便更多,这就需要工厂为其提供更多的配件,进一步挤占了工厂的产能。

维修和保养一样,都需要专业的技术工人,然而专业的维修工人主要来源却是各大坦克厂的技术人员。

德军的高层深知没有良好的后勤支援就无法快速形成和恢复强大的战斗力,迫不得已,即便是在物力人力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也要给予了装甲部队的技术保障兵种最大的投入和加强;

这对于原本就很脆弱的德军后勤来说是一个不可承受之重。

德军高层在坦克的数量与性能质量之间的博弈中选择了后者,受限于德国的工业产能和战略资源的短缺,虎式和黑豹坦克始终无法大规模量产,而自身有存在不小的缺陷。

在解决缺陷和提高产能上,二者又相互掣肘牵制,进而形成一个死循环,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好大喜功,全然不顾自身承受能力,将志存高远,演绎成了好高骛远,由此祸不远矣!

第二次世界大站是大兵团多兵种联合作战的一个高峰,所谓的大兵团不单指兵力众多,而且涵盖了庞大数量的装备投入,这也是大兵团作战的物质基础。

德国在二站初期深谙此道,无论是闪击波兰还是空战不列颠,都投入了远多于对手的兵力和装备。

突袭毛熊时双方兵力和装备相差无几,但是在单位作战区域里德军集结的兵力和装备都是优于毛熊的;

相对于对手的数量优势也是德军在战争初期所向披靡的重要原因。

不过德国人的好运气没有持续太久,突如其来的“t34危机”,令德国人杞人忧天,唯恐装备优势的易手引发蝴蝶效应改变战局走向,开始认真研究t34的特性,借鉴其先进合理之优势研发出性能出色的黑豹坦克。

仅论单车性能,盟军所有中型坦克的性能无一出其左右,但是在大兵团作战场上,黑豹坦克和同样被寄予厚望的虎式坦克却总是“龙游浅滩遭虾戏”,遭遇盟军的谢尔曼和t34屡屡败北,不仅没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且成为德国军工界东施效颦的典型。

虎式和黑豹坦克胁迫了德国装甲部队的发展思想,即无视数量,却对质量和性能的高度迷信;

结果是不仅于后院祸害德国的战略资源和后勤,还在前线将德国的装甲部队拖累至万劫不复的深渊。

虎豹坦克其实并非德国装甲部队的最佳选择,原因有几个。

其一,对比t34,虎豹坦克的火力优势并不明显。

黑豹坦克的终极版黑豹G型比t34\/85型坦克正面对射时更占优势,能在800米的距离上洞穿t34\/85的正面装甲,而t34\/85只能在500米的距离上击穿黑豹G型的正面装甲;

两种坦克在侧面、后方装甲互射时不分伯仲。

虎式坦克的装甲虽然厚重,但采用了传统的垂直装甲,没有使用当时更为先进的倾斜式装甲的设计,使得其防护能力,与重量并不相当。

虎式坦克正面防护力并不尽如人意,正面防护能力甚至不如重量比它轻的豹式坦克,吨位更为轻便的t34\/85却能在1000米的距离上干净利落的撕开它正面厚达100毫米的装甲。

这也是1944年之后,虎式停产的重要原因,与其说是虎式的无奈不如说是它的耻辱。

实际上虎式和黑豹坦克的优势比较单一,其性能优势主要体现在装甲防护和火炮洞穿能力两个方面,拿t34\/85型坦克作对比可知,该型坦克的防御和攻击能力不如黑豹,但是在可靠性、操控性、机动性、续航能力等诸多方面则远胜于黑豹。

尤其是t34\/85的可靠性令人叹服,至今仍在老挝、半岛等国装甲部队服役,尽管该型坦克的生产线已关停六七十年。

在第二次延坪岛海战,北棒海军甚至将t34\/85型的炮塔搬上军舰,将南棒海军先进的第三代pKm炮艇虎头海雕357号压制的只有招架之功毫无还手之力,最终南棒舰艇在返回基地前沉没。

毛熊的t-34\/85型坦克被公认为二站最好的坦克,它的的火力、防护、机动以及易生产性,达到最佳的均衡状态,并且将平凡发挥到了巅峰水平以至于诞生奇迹。

其二,德军装甲部队的辉煌战绩和虎豹坦克的性能关系不大。

德国装甲部队闪击法国获得空前胜利,很多人误认为法国坦克无法匹敌德军坦克,然而法国的索玛S35中型坦克不论是在火力、机动性、装甲防护力,均优于当时德军的主力三号坦克,只有动力稍逊。

但由于法军的战术拙劣,只用坦克实施一些单独的作战行动,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除少数被德国空军摧毁之外,悉数被德军缴获,编入德军战斗序列,投入到东线作战。

同样优秀的R-35轻型坦克、b1重型坦克,也没有发挥什么作用,法国就投降了。

1941年6月22日,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行动”进攻毛熊。

靠着突袭优势,德军将苏联布置在西线的320万部队、辆坦克打的溃不成军,但是在斯摩棱斯克战役毛熊独立坦克第4旅装备的t-34\/76型坦克将“德国装甲兵之父”古德里安率领的第2坦克集群打的抱头乱串。

当时德军现役坦克在100米内都难以击穿t-34正面装甲,而t-34却能在500米外击穿德军所有坦克的前装甲。

毛熊依靠t-34\/76坦克的性能优势重创德军,此战红军击毁坦克20辆以上的王牌就诞生了5个,其中拉布里年科上尉战绩高达52辆。

史称“t-34危机”。

但是德军最终还是取得了胜利,红军在闪电战的锋芒下一路溃退至莫斯科。

这种悬殊的战损比例造成前线德军恐慌,古德里安等将领集体要求加快新型坦克研发,“t-34危机”的爆发让德国军界高层开始朝片面追求坦克性能的方向策马奔腾,虎式和黑豹便应运而生。

事与愿违,虎豹坦克不仅没能守住“祖辈”级坦克打下的江山,反而受限于自身的产能,难以将单车的超强性能升华为坦克兵团强大的战斗力,给德国装甲部队的衰败埋下了伏笔。

德军在法国战役和巴巴罗萨计划投入坦克的性能均不如对手,却依靠数量可观的坦克,配以隔命性的战略战术和大败敌军,德国装甲部队取得了战争中最辉煌的战绩。

虎豹坦克诞生后虽然在战斗中取得很大的战果,但德军装甲部队却未在一次具有决定战争走向的战役中取得胜利,根本原因就是德国装甲部队投入的坦克数量远逊于对手。

反观毛熊亦是如此,单位作战区域里集结的坦克数量不如德军,空有t34这样的杀手锏,却屡战屡败。

在战争中后期,德军的虎豹坦克性能已然领先t34\/85,但是依靠数量优势,红军坦克将德军装甲部队碾压至灭亡。

其三,以虎豹坦克为主的德军装甲部队综合作战能力远逊于盟装甲兵团。

盟军坦克单车性能劣于虎豹坦克,但不存在代差,由于庞大数量的加持,盟军装甲部队的综合作战能力是强于德军装甲部队的。

“西方兵圣”克劳塞维兹曾说过“在任何情况下,数量优势都是最普遍、最有效的制胜因素”。

德军虎豹坦克生产总数不过七八千,而盟军的谢尔曼和t34坦克总数量高达七万辆,双方数量相差近十倍,在再结合兰彻斯特方程“性能的平方才能抵消数量的倍数”这一原则,虎豹坦克必须有百倍的性能优势才能抗衡十倍数量于己的盟军装甲部队。

如此一来即便是天纵英才于德国,它也不可能设计出如此优异的武器。

德军坦克数量不多,装备先进;

不计成本的强调单车质量性能,在战斗中确实取得傲人的战损交换比,但做不到快速生产,加之合格坦克手的培训同样复杂,兵员和装备均不能及时有效补充前线的损耗,所以导致德国坦克越打越少,战斗力持续走低;

相比较盟军则不存在这般窘境,盟军坦克相对于德军装甲部队的数量优势也让自身更经得住消耗,而且利于快速补充。

时间一长,双方力量此消彼长,德军的坦克和坦克手消耗殆尽,整个装甲部队便难逃引颈待戮的命运。

其四,盟军并非没有能力研究高性能坦克。

二站德国的科技水平并非网友YY的那般领先同盟国,在雷达、战斗机、轰炸机、舰艇、原子能等方面,盟国相对于德国有压倒性优势。

坦克研发方面盟国的优势也很明显,毛熊和德国的装甲装备几乎同时起步发展,两国在一战后在坦克研发上有过深度的合作,双方正常速度发展坦克的结果是德国遭遇“t34危机”,这充分说明毛熊在坦克研发水平是领先德国的;

至于德国后来者居上,研制出了更先进的虎豹坦克也只是德国不计代价,穷尽举国之力快速突击的结果,并不意味着在研发水平和理念上反超毛熊。

正常发展坦克毛熊况且占优,若效仿德国不计代价却不能研制出比虎豹更优秀的坦克,明显缺乏信服力。

同样,丑国在二战除了在原子能武器方面领先世界,在其他装备方面并没有领先其他国家,难道说丑国的科技水平不行,没有能力研究出其他国家所拥有的先进装备?

当然不可能,否则的话战后丑国军工民用科技在世界“独孤求败”又作何解释?

二战时丑国人只是对“西方兵圣”克劳塞维兹的话奉若神明,一心只想取得战争的胜利,并无热衷那些胡里花哨的,对战局发展没有影响的“黑科技”,自己唯一拥有的黑科技——原子弹的数量当时也仅仅只有三颗而已。

而那些并非独步天下的装备,如天上的飞机,地上的坦克汽车,海里的军舰却是多如牛毛。

德国不计代价的追求武器性能的做法,毛熊在冷战时期也有表现,在科技水平和工业能力劣于丑国的情况下,仍能研发出比丑国更先进的武器装备。

另外在航空航天领域,毛熊的太空技术并不比丑国先进,却能在太空竞赛初期领先丑国十几年;这仍是二战时期德国不计代价,凭借举国之力专注某个领域而出奇迹的翻版。

盟军坦克性能不如虎豹,并不意味着盟军没有能力制造出类似虎豹的优秀坦克,而是盟军更懂得取舍,对取胜之道的参悟更为到位。

盟军并非德军高层那般刻板,并不一味要求质量上压倒对方,而是本着实用主义精神,找准装备数量和质量性能的最佳结合点,将一款性能均衡的坦大量应用于大兵团作战,将一款中庸坦克的性能发挥到了极致。

其五,德国的三号、四号坦克和“德国版t-34”就很够用。

德国的三号、四号坦克虽不如t34,但是结构简单,性能稳定,可以批量生产。

在虎豹坦克没有出现前,德国凭借两种坦克几乎百战百胜,德国的将军们用实践证明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是人而不是武器。

“t34危机”爆发后德国确实有研发新型坦克的必要,当时戴姆勒-奔驰公司、斯柯达公司研发的VK3002db坦克从外形、性能等方面完全照抄苏联t-34坦克,就是“t-34德国版”,却遭到希大爷否决,mAN公司推出了VK3002m原型车则获标生产,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黑豹坦克。

希大爷弃用“德国版t-34”是舍本求末的表现,因为德国凭借三号、四号坦克就能击败t34,黑豹坦克就显得性能过剩了。

研发新坦克的目的不应该是在质量上碾压对手,更重要的是更加适合战场的需求,取得胜利的同时减少自己的损失。

舍弃“德版t34”采用黑豹,虽然在单车性能秒杀t34,但是终因数量太少,指挥官战争艺术的发挥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德国装甲部队的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了。

如果德国采用“德版t34”,坦克的产量和坦克手的培训就不再是制约德军装甲部队的短板,德军装甲力量将比二战初期更加强大。

此外,德军在战争初中期的坦克装甲车作战理论和指挥官的战术素养是领先于毛熊的,德军完全有可能在毛熊装甲部队的战略理论和战术成熟之前将其击败。

如此,德军在战场上的优势将更加明显,战争的天平将会朝德国倾斜。

数量优势一直是战争中最简单最粗暴有效的优势,对此德军高层深以为然,二站期间无论是闪击波兰,不列颠空战,法国战役还有苏德战场都尽可能集结了比对手更多数量的兵力和装备。

不过德军指挥官和德粉似乎极力回避这一点:打胜了就极力吹嘘德军的装备是如何的先进,失败了就违背最基本的哲学原则,抱怨对手出动了数倍于己的兵力,将自身主观原因的致败因素归咎于对手的“人海战术”,却只字不提自己的兵力不比对手少多少。

以苏德战争为例,德军共计投入兵力九百多万,苏军总兵力一千多万,两者相差无几,苏军在绝大部分很多战役集结了比德军更多的兵力,但是巴巴罗萨计划、莫斯科战役等诸多战役德军投入兵力远大于苏军,为何德军在这些战役中从不表述自己采用了“人海战术”?

事实上算上德国的仆从军,苏德战争双方投入总兵力几乎相等,在战役层面苏联为何总能集结数倍于敌的兵力呢?

实际上这是指挥官的战争指挥艺术,也是指战员的军事素养能力的体现。

事实上各国对数量优势是非常重视的,为历代军事家所推崇。

纵观整个战争期间,德国陆军的中型坦克,如三号坦克和四号坦克系列,已经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然而德国人并没有忽视现代战场不断变化的要求,早在1937年就一直设想更换他们的四号坦克系列,但由于需求每月都会发生变化,研究进展缓慢。

这项工作是由之前与英国玛蒂尔达坦克和法国坦克b1重型坦克的战斗推动的。

1941年6月,希大爷实施“巴巴罗萨行动”入侵毛熊,这次行动注定了第三帝国的命运,在前期,德国人遇到了毛熊陆军新服役的t-34和KV-1重型系列坦克。

这些火炮精良、装甲优秀的坦克可与德国人的一二三四号坦克匹敌。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t-34使用了全倾斜装甲,使用了大型胶圈负重轮安装在宽履带上,并安装了76.2毫米主炮。

德国工程师在研究了几辆被俘获的坦克后,对毛熊的设计倍加赞赏。

德国人决定立即开始根据t-34的倾斜装甲研发新坦克,并最终研制出优秀的“黑豹”系列中型坦克

这辆坦克具有更宽的履带、交错负重轮、倾斜的装甲保护和强大的75毫米长身管主炮——这些都是从研究t-34中学到的。

亨舍尔和保时捷的设计仍然存在,并最终演变为“虎王”重型坦克。

最初,亨舍尔和保时捷都交付了一个新的坦克设计,其重量范围为30-35吨。

两家公司分别交付了VK.30.01(h)和VK.30.01(p)(亨舍尔的h和保时捷的“p”)原型车。

这两辆都没有被选中,但进一步开发仍在继续,1941年5月出现了一个名为“VK.45.01”的新项目。

VK.45.01配备了88毫米炮,是一种实用的反坦克武器,最初以防空炮进行战斗,然后演变为有效的坦克杀手,克虏伯被指派交付主炮和炮塔组件。

新坦克定于 1942年 4月 20日作为元首生日礼物进行审查。

亨舍尔原型车为VK.45.01(h),而保时捷提交成为VK.45.01(p)。

费迪南德·保时捷与希大爷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他的公司从中受益匪浅,从而灌输了一种错误的信心,即保时捷的设计将比亨舍尔更优秀。

在正式分配生产订单之前,费迪南为他的车间配备了100种保时捷坦克设计。

原型车由希大爷按计划完成并接受审查,保时捷设计被视为最受欢迎的车型。

对保时捷来说不幸的是,由于测试期间的故障非常突出,使用燃气动力系统注定了他的失败。

1942年10月,德国当局成立了一个名为“虎”的特别委员会,以做出最终裁决,并选择了亨舍尔的设计进行系列制作。

该坦克被指定为pzKpfw VI Ausf.h(SdKfz 182)。

为数不多的已完成的保时捷VK.45.01(p)(也称为“虎p”)被再利用,成为其他战场工具,包括“berg-panzer VI”回收车和虎p型指挥坦克。

为了提高可靠性和后勤维修,一些发动机被迈巴赫型发动机所取代。

其他虎p坦克则成为斐迪南坦克歼击车的底盘,据说只有一辆完全体虎p重型坦克参加过战斗行动。

pzKpfw VI在生产决定做出后继续开发,对原始设计的更改产生了更重的竞争者——现在比原始规格中预计的45吨重量限制高出10吨。

增加的重量迫使工程师通过在每侧履带增加一个外负重轮来补偿(即交错负重轮),并使其无法直接通过铁路运输。

因此,推出了两套履带——一套战斗用履带,使重量更好的分散开,另一套为运输用窄履带。

履带可以由虎式坦克的成员在半小时内更换完毕,方法是拆除所有外负重轮,然后安装更窄的履带运行(螺母警告)只有这样,虎式坦克才能通过铁路运输。

德国当局最终接受了重量增加,因为他们看到了虎式出色的装甲和强大的主炮。

全面生产计划于1942年8月开始,前四辆虎式已经下线,预计每月生产12辆。

最初的250辆虎式配备了迈巴赫hL 210 p30发动机,输出功率为650马力。

在第250辆车之后,发动机更换为迈巴赫hL 230 p45,该发动机将输出功率增加到700马力。

这些迈巴赫发动机是根据现有的飞机发动机重新设计的,并安装在德国陆军的中型和重型坦克上。hL 230 p45与豹式坦克使用的发动机相同。

油箱的油量能在公路上行驶85英里,越野下降到40英里。

报告称,虎式在加油之前只能运行 2.5小时。

因此,许多虎式坦克在战斗中报废,仅仅是因为它的油用完了,这些坦克被炸毁,以防止敌人俘虏。

由于迈巴赫发动机的局限性,自行开往前线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通过铁路运输,尽管这需要提前做好大量准备。

因此,涉及使用虎式坦克的战役是预先规划好的。

在第391辆虎式之后改进了炮塔,重新设计了指挥官舱盖,这个舱盖与黑豹系列中的没有什么不同,炮塔后部留出了逃生舱口。

1943年6月后新增了mG34机枪安装在舱盖上,加强对步兵的防御。

在这之后还改进了负重轮,将原车的橡胶圈换为钢圈。

由于德国战争局势恶化,最后的54辆虎式是由报废的车体进行重建并建造了新的炮塔(至少22座新炮塔)来填补。

此外,虎h还有一定的涉水能力。

1944年 2月后,虎式坦克的车体被用来满足德国陆军的其他要求。包括装甲回收车(ARV),因为虎式本身比当时服役的任何的装甲回收车都重。

还有一种名为“befehlspanzer tiger”的指挥坦克,配有额外的通信设备。

自行火炮“突击虎”安装了380毫米臼炮时,拥有恐怖的摧毁能力。

想要让虎式坦克发挥出最大威力,必须要配备相应的战术。

1943年5月,在某次位于哈尔科夫郊外的装甲演习中,时任“警卫旗队”师第1装甲团团长的格奥尔格·舍恩伯格中校问了刚上任“虎”式排排长的魏特曼一个问题:

“假如你发现有大约30多辆的t-34从1500米的距离上对你发起进攻,你接下来会怎么办?”

魏特曼回答道:“油门踩下去,喂他们吃炮弹!”

话音刚落,舍恩伯格便笑着纠正道:

“伱应该把车开到有掩护的地方,然后等待援军的到来。”

一年多之后的1944年6月13日,在树篱的蔽护下,魏特曼安静地看着英军第7装甲师的装甲纵队从自己的眼前驶过,思虑片刻后,他很快就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每一场遭遇战,都不可能完全按着书上所写好的战术原则去进行。

由此,在评价某次作战并作出任何与对错有关的评价时,都应慎重地斟酌后再下结论,毕竟运气与勇气这样的不可控因素同样也能带来胜利——即便指挥官有可能在战斗中犯下了战术上的错误。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战术原则是完全无用的,一些值得学习的适用性广泛的战术原则是指挥官集训时的主题之一。

对于“虎”式部队而言,官方印发以及作战部队自身总结的一系列作战指令弥补了德军在这方面的培训不足。

在怎样的战斗中投入“虎”式才能收获到最大的回报?

德式防御的本质其实就是反击,由此,按照德军的观点,将“虎”式投入攻势迅猛的反击中将能极大限度地发挥出它的作战效率,即——动用所有可支配的兵力,如同紧握的钢铁重拳般,自敌军的侧翼发起猛攻,如果能出其不意,那效果就会更好。

印发给各营的作战指令中对这一点进行了充分的说明:

因此,掌握在指挥官手中的“虎”式重装甲营是一柄强大焦点兵器——团结一致,作为矛头冷酷地对敌军发起进攻时,方能显现出“虎”式营的锋芒。

把“虎”式坦克分散使用将会降低其对战场的影响力。若是为“虎”式营的部署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在决定性的时刻将其投入战斗,就能保障一场作战能取得充分地胜利。

然而,在实战中,由于“虎”式营可部署的车辆数目通常处于剧烈的波动中,这也就迫使已做好战斗准备的“虎”式部队通常被配属给由经验丰富的军官所指挥的装甲战斗群。

至于将整个完好无缺的“虎”式营投入作战的豪华手笔,只有在大规模的作战行动中才有机会出现,而且前提是部队早已提前得到了行动通知。

如此,部队才有时间去做战斗准备,尽可能地提高可用车辆的数目。

这就好比狼群袭击猎物目标,必须得有针对性的去侦查,确定猎物数量和规模,再决定投入多少兵力,是一个道理。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魔艳武林后宫传 穿越豪门之娱乐后宫 福艳之都市后宫 都市极乐后后宫 艳海风波 明星潜规则之皇 wtw1974 人生得意时须纵欢 洛公子 报告医妃,王爷他又在装傻 村乡满艳 凤唳九天,女王万万岁 重回1982小渔村 天龙风流之替身段誉 倚天神雕 超神学院:我在研究虚空 官妻 年代文炮灰女配养崽崽 大奉打更人 原来我是大道圣人 
经典收藏抗战:每日抽奖:开局吊打鬼子 海贼王之弑神 大道真书 网游:论角色被养歪后的自我修养 女配修仙,开局拿到两个金手指 哆啦A梦之打卡系统 世界不需要魅魔拯救 重生之将门毒后 风流家仆 穿书后我替妹嫁给了男配 奥特曼无限进化 职业魅魔,青梅校花不放过 穿越星铁:开局星穹双生 哆啦a梦:这个世界有点不对劲 带着我家的房子,一家三口闯异世 海贼王之我只想摆烂 视频论战:从奥特BOSS开始 重生2000 她家上神脑子有那个大病 我的美食摊造就万界强者 
最近更新直播捉妖:我靠山是蛟龙 星穹铁道:呼雷的丰饶令使狱友 不当舔狗后,校花青梅彻底急了 重生后,绿茶每天对我死缠烂打 流放怀孕父不详,边关深山盖大房 被夺气运后我带全家逆天改命了 我在修仙界混积分 穿越之瞎子配瘫子 贝凯一行人的漫游之旅! 回京种田后弃妃逆袭了 一人:岐王李茂贞,千年归来 被渣反陷害之后 离山归云 步步牵心之爱 秩序之弦 捡个破盆能聚宝 斩神:我能奴役小玉,掌十二符咒 带着闪闪果实到妖尾 陆总为白月光悔婚,我转身闪婚了 蛇妖又娇又凶,纯情剑修遭不住 
影视:从闯关东开始 酒花玉露 - 影视:从闯关东开始txt下载 - 影视:从闯关东开始最新章节 - 影视:从闯关东开始全文阅读 - 好看的其他类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