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

妙音0

首页 >> 妙法莲华经 >> 妙法莲华经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小师妹明明超强却过分沙雕 女配拒绝成为对照组 抗战:我的至强德械军团 数据修仙,我在五行观证长生 修仙女配一路跑偏 诸天修仙:从凡人开始 历史直播:我用天幕改变历史 七零:最强军官被末世美人拿捏了 从霍格沃茨开始的魔法之旅 成为天师一甲子,金手指才来? 
妙法莲华经 妙音0 - 妙法莲华经全文阅读 - 妙法莲华经txt下载 - 妙法莲华经最新章节 - 好看的其他类型小说

第16章 第16集《妙法莲华经》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己三、广举曾见以答分三

文殊菩萨应大众的要求,在佛陀入定、没办法说法的情况之下,勉为其难地来回答这个光明跟瑞相的因缘。前面两段的回答都是简略的回答:一个是从他个人所知道的,如理思惟来回答;一个是从他的经验传承来回答。这以下就广泛地根据自己的经验传承、自己过去所见闻的事迹来加以回答。这个地方有三段。

庚一、引一佛同

先看第一个,“引一佛同”,就是过去某一尊佛有同样的事情出现。

诸善男子!如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只劫,尔时有佛,号日月灯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演说正法,初善、中善、后善,其义深远,其语巧妙,纯一无杂,具足清白梵行之相。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盘。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为诸菩萨,说应六波罗蜜,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种智。

这以下是文殊菩萨根据自己的经验传承作广泛的回答。他就举一个例子,说,善男子!正如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只劫(这个无量无边阿僧只,都是印度很大很大的数目),就是有很久很久的这么一个劫数。

古德说,这一段文殊菩萨为什么举这尊佛来回答呢?因为这一尊佛的出世有四种殊胜:

第一个,时间殊胜。就是这个时间非常久远,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只劫。时间久远为什么殊胜呢?因为佛陀的传承表示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如此。他如果举太近的传承,恐怕没有信服力,所以就拉到一个非常远的传承,就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阿僧只这一个劫数。它这个时间够长,所以殊胜。

第二个,佛德殊胜。这个佛陀的功德,十种德号殊胜。我们看,这么久的时间,有什么事情呢?有佛出世,这个佛叫做日月灯明如来。“日月灯明如来”,这佛陀心中有光明,就表示这个意思。

因为如来的这十种德号表示佛陀十种功德,所以我们要简略地解释一下。

佛陀第一个德号叫做如来。我们了解佛陀,首先要知道他是怎么来的,这个是佛教最基本的因缘观。佛法的意思,你要知道这个人会有什么结果,你要知道他是怎么来的。

凡夫当然是从生死业力而来,业力里面有罪业、有善业。如果你是从罪业而来,那你今生就很痛苦;你如果是从善业而来,你就很快乐;如果两个都有,那就苦乐参半。凡夫是从业力而来。

那么佛陀是怎么来的呢?说是“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佛陀是从如实之道来的。所以佛陀是从清净法身,依止他的大悲愿力来到世间的。佛陀可不是业力,佛陀叫做示现。这第一个,先谈谈佛陀是怎么来的。叫如来,是从如实之道、依止大悲愿力而来到世间的。所以佛陀其实可以不用来的。

第二个,应供。应供这个德号跟阿罗汉是相似,阿罗汉也是无生、杀贼、应供。一般来说,只要这个人修行断惑证真,转凡成圣,变成一个圣者,他就可以做众生的福田。就是说,你对他布施,你对他施舍,这个田会产生广大的功德,叫福田。当然,阿罗汉的福田就比较小了,不能跟佛陀比。阿罗汉只是人天的福田,佛陀是九法界的福田。因为佛陀在住持三宝中代表佛宝;阿罗汉顶多代表僧宝。

第三个,是正遍知。正遍知指的是智慧。正就是如理智,见真谛理;遍是如量智,见的是俗谛理。所以佛陀两个智慧都具足,叫中道的智慧。简别他不是凡夫的着有,也不是二乘的偏空。正遍知是中道的智慧。

第四个,明行足。前面的正遍知,简别凡夫二乘;明行足,是简别菩萨。这个明就是智慧具足,行就是福德具足,所以佛陀是福慧具足。简别不是权教菩萨。智增上菩萨偏智慧,悲增上菩萨偏修福德,所以两个都不具足。但是佛陀是两个都具足。

第五个,善逝。前面的如来,是知道佛陀怎么来的,这以下是佛陀死了以后他到哪里去了。凡夫是从业力而来,又随业力而去。当然,来的时候可能是罪业,他走的时候可能是善业。那么佛陀是怎么去的呢?《大智度论》上说,于诸三昧,无量大智慧中去。佛陀往生的时候,是到了一种真如三昧的大智慧的光明中去,也就是佛陀入了大般涅盘。就是,佛陀死了以后去哪儿呢?就是诸三昧无量大智慧中去,就善逝。佛陀来的时候叫如来,佛陀走的时候叫善逝。

第六,世间解。佛陀的智慧,能够善知一切染净诸法的因果差别相,这是佛陀不共菩萨的地方。其实,根本智易开,后得智难明。比方说布施,我们只能够说,合理地推论,布施可以成就安乐的果报。我们顶多推论到这样。如果有一个小女生,她在旁边摘了一朵花供养佛陀。你问佛陀说,那这是一个什么因缘?佛陀可以讲说,她为什么供养佛陀,因为过去生怎么怎么的;供养佛陀以后,经过无量劫以后,因为这个动作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佛陀可以把所有微细的因缘讲得清清楚楚。这件事情只有佛陀做得到,等觉菩萨都做不到。所以等觉菩萨不能制戒,因为戒法牵涉的是缘起法。等觉菩萨只能够说,我持戒可以成就功德,我破戒是过失,但是他不能够微细地说,你犯这条戒应该怎么忏悔、忏悔到什么程度。等觉菩萨他还有一念的生相无明。佛陀对无量的世界当中下了几滴雨都很清楚,所以他叫做世间解。他把整个缘起的差别相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当然,在因地里面修假观,十法界十如是,所以他果地的时候通达一切的缘起相状。

第七个,无上士。就是佛陀的功德已经超越九法界之上,最尊最贵,再无有上。就是佛陀已经圆满了,没有更圆满。

第八,调御丈夫。这个是约利他了。佛陀有无量的方便力,能够善调一切众生,使令众生未种善根令种善根,已种善根令增长,乃至于已增长令成熟,近成熟者亦令脱落。佛陀能够普门示现。

你说,虽然我没有生长在佛世,但是我也可以学佛,我也可以学《法华经》啊!那不一样。因为佛陀说法叫“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陀可以为当机众安排个人化的佛法。就是说,你听《法华经》,要怎么听对你最适合?我们作为法师,没有普门,就一个门,就一种说法。你接受多少,我们也没办法,我们尽力而为。但是你要当面听佛陀说法,那就不是这样了。佛陀讲出一句话,每一个人听到他自己相应的,叫调御丈夫。佛陀的功德那叫做无量无边的门,来摄受无量无边的众生,他可以开各式各样的门。

第九,天人师。佛陀是一切人天乃至于三乘圣人的导师,他能够引导大家继续进步。

第十个,佛,指的是觉性。所有的功德一开始是怎么来的?就是智慧。你没有觉悟,那所有的东西都是人天福报了。所以,追根究底,所有的无量功德、无量的普门示现,都是因为他一念的觉悟。

第十一,世尊。这是一个总结了。因为具足以上的十种德号,所以为一切众生所尊重赞叹,就是世尊。

这个是讲到佛德殊胜,这是第二种殊胜。第一个是时间殊胜,第二个佛德殊胜。

第三个,是说法殊胜。佛陀出世当然不是为了显神通,而是为了说法。那么,这个日月灯明佛是怎么说法呢?他是分两块:

第一,“演说正法。初善、中善、后善,其义深远,其语巧妙,纯一无杂,具足清白梵行之相。”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讲,佛陀是先讲《华严经》,“譬如日出,先照高山。”佛陀是先入三昧当中,现出千丈的卢舍那身,演说正法。就是这个法没有杂质,就是纯正的法门。佛陀是怎么证悟的,就直接讲出来,不用施设方便。

这个《华严经》是初善、中善、后善。这个地方两说:第一个,从《华严经》的体裁,初善就是序分,中善就是正宗分,后善就是流通分,三分;第二,从众生的受益,初善就是众生(这些菩萨)听了以后,闻法信解——产生信解;中善就如法修行;后善就是究竟圆满。每一个人听经以后,他有三个层次的受益。

《华严经》的特色是“其义深远”。当然,《华严经》没有什么施设方便,《华严经》就等于是把光明跟相状合起来,蕅益大师说的“一一理性,具足庄严;一一庄严,全体理性”。它完全是真空妙有,妙有真空。这个义理是中道的实相的义理,所以深远。“其语巧妙”,同样是“一一理性,具足庄严”,但是佛陀面对十地菩萨,他的说法就有不同。就是说,一心真如,落实到初地的真如是怎么真如,二地是怎么真如,乃至于十地是怎么真如。我们上次讲过,同样的中道实相,十地菩萨表现出来的相貌是有浅有深。同样是真空妙有,但是它内涵的深广还是不一样的,所以佛陀也是巧妙地应机说法。总而言之,整个《华严经》是“纯一无杂,具足清白梵行之相”,它没有这些三乘的方便法门,完全是一佛乘的成佛之道。

讲完《华严经》以后,佛陀就知道该是面对凡夫的时候了。佛陀就把这个千丈的卢舍那身收起来,开始怎么样呢?从本垂迹。就现出了丈六比丘相,来到我们娑婆世界,跟我们一起成长。就施设三乘的方便:

“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修行是这样,你要先找一个突破口。比如挖井,你一定要找到一个地方挖下去。你不管从什么地方,你挖到水就算。修行法门也是这样,你一定要有一个突破口。

声闻人的突破口是苦谛,他必须从苦谛攻进去,他才有办法断集、慕灭、修道。一般声闻的种性是怎么样?他对苦谛有强烈的感受。这个地方有两种情况:第一个,他接受了教育;第二个,他自己人生的经验。所以他喜欢听闻佛陀讲“无常故苦,苦即无我”,他听了以后大欢喜,就很快地修思惟四谛,把生老病死给灭了,灭了以后就成就涅盘寂静了。

就是,佛陀开始怎么样呢?满足众生的需求。你喜欢怎么样,我先满足你,“先以欲钩牵,再令入佛智。”所以,第一个,满足声闻人的需求。

第二个,辟支佛。辟支佛的智慧比声闻人高,他了生死不观苦谛的。痛不痛苦跟我没关系,了生死不一定要经过痛苦。他就观十二因缘法。佛陀这个地方为他们讲集谛。这种人比较理性,他对痛苦快乐的感受没那么强烈。佛陀说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于生老病死,这叫做流转门。就是说,整个生命的流转是十二种因素构成的,每一个因素一变化,我们生命就产生重大的变化。所以这个缘觉乘人一看,原来生命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我,因为他的整个生命就是过去的一念无明去造业,在这个业里面得果报,得果报以后又产生爱取,结果就是这样一种“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那怎么办呢?好,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生老病死灭。说到底,人生就是那一念的执着,一种我执。因为我们想要主宰人生,所以我们在轮回。所以他就把这个“我”——无明那个我执给灭了,灭了以后他就了生死了。他觉得了生死跟痛苦根本没有关系,这完全是智慧的问题。所以辟支佛乘的根性更高,他不需要经过苦谛,他直接从集谛攻进去。

菩萨的根性更厉害。你怎么看得出这个人是菩萨种性?好乐功德。你一讲功德,他就跟看到什么一样。为了六度的法门、为了积集功德,他可以牺牲他的财富、牺牲他的睡眠,乃至于牺牲他的身体、牺牲他的生命,为了追求功德在所不惜。佛陀为他讲六度,通过六度成就无上的智慧,最后慢慢再经过回向,成就中道的智慧。

也就是说,佛陀面对凡夫,他把他自己的知见先收起来。什么中道实相,这个东西咱们先不说,先满足众生的需求,就是为实施权。佛陀把凡夫分成三类,声闻种性、缘觉种性、菩萨种性,说他相应的法,让众生从所谓的安乐道而趋向到解脱道。就是说,咱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先解决轮回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太严重了。轮回不解决,你讲成佛就太远了。就先解决轮回问题,就是佛陀为实施权。

文殊菩萨等于是先举出了日月灯明佛。当然,文殊菩萨他亲近佛陀很多了,在所有的菩萨里面,他可以说是见多识广。但是这段经文,古德解释它有四种殊胜:时间殊胜,够久,可以代表无量的过去;第二个,佛德殊胜,这个佛陀十号具足,说法主殊胜;第三个是说法殊胜,佛陀也是先讲《华严经》,再开方便门;第四个,利益殊胜,众生成就三乘的功德,各取所需。这个是先引第一尊佛。

庚二、引二万佛同

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如是二万佛皆同一字,号日月灯明。又同一姓,姓颇罗堕。弥勒当知!初佛后佛,皆同一字,名日月灯明,十号具足,所可说法,初中后善。

前面是引第一尊的日月灯明佛,这以下就连续指出有两万尊的日月灯明佛。我们看。

“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如是有两万尊佛,名号都叫做日月灯明。而且更不可思议的是,他在家的时候都叫做颇罗堕姓。这个是印度婆罗门的一种贵族的种姓,都是婆罗门出生的。文殊菩萨就说,弥勒当知,初佛、后佛,这两万尊佛都同一个名号,叫日月灯明。他也是佛德具足,而且说法也都是初善、中善、后善,先讲《华严经》,再讲三乘法门,让众生得到三乘的功德。所以这个是相同的。

文殊菩萨的思考是这样:他不能从理论上去论述,因为他把理论论述留给佛陀。你把理论讲完了,那佛陀<方便品>就不要说了,是吧?既然不能从理论论述,他只能够从他的经验传承来论述。从经验传承,他要证明现在这种情况、未来会发生什么事,他就要先引用过去。就是,从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所以合理地推论,未来佛陀会讲《法华经》。他是以过去诸佛的相同来推论。

当然,这个地方要有前提,经验传承他必须要以佛陀才准,就是佛佛道同。

佛陀的道跟我们众生的道不一样。佛陀的道是有章法的,众生道就不一定。你说,我上个礼拜遇到某甲,某甲对我笑了一下,结果两天后某甲送我一盒巧克力。那你说,昨天我看到某乙,他也对我笑一下,我合理推论,某乙可能要送我一盒巧克力。你觉得这样对吗?不能这样推论,是吧?因为众生没有章法。诸位!众生的道不能讲相同,因为众生的道是业力跟妄想和合,各打各的妄想,各有各的业力,所以不能把过去当未来。众生之道,过去不等于未来。但是诸位!佛陀不一样。我们看佛陀的心态。我们前面讲过,佛陀是怎么来的?怎么就有佛陀?为什么日月灯明会出世?那是一个相状。这个相状怎么来的?“如实之道,来成正觉。”所以佛陀是同一个出处,佛陀都是从一念的真如本性而来,他们的出处相同。

也就是说,佛陀没有业力,没有妄想。佛陀的心中只有两种东西:一个叫慈悲,一个叫智慧。因为慈悲,所以施设方便,满足众生的需求;因为智慧,所以他可以开权显实,最后收尾。

所以诸位!这件事情从过去来推论未来,只有适用在佛陀身上,因为佛佛道同。佛陀A佛跟b佛,他们说法的章法都是一样的,都是先为实施权,再开权显实,没有例外。所以才能够引用两万尊佛过去的相同,来印证现在的佛想做什么。所以,这个地方,这个“同”也就佛陀适合。

庚三、引最后佛同分三

我们看以下的经文,“引最后佛同”,这个地方是重点了。

其实我们看文殊菩萨的说法,他讲日月灯明佛及诸两万尊佛,前面的一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尊佛是兼带的,他要谈的是最后那一尊佛,就是第两万尊佛。因为这一尊佛,文殊菩萨他亲自有亲近,他亲自有参与,所以他可以说是现身说法。其实他要说的是第两万尊佛的事情。第两万尊佛,他就开出来了三段,分成过去、现在、未来,因为他所要表达的是这尊佛。来看它这个三段。

辛一、曾见事与今已同

我们先看第一个,“曾见事与今已同”。就是这件事情,这尊佛过去所做所为跟释迦牟尼佛相同。

其最后佛未出家时,有八王子:一名有意,二名善意,三名无量意,四名宝意,五名增意,六名除疑意,七名响意,八名法意;是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领四天下。是诸王子,闻父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悉舍王位,亦随出家,发大乘意,常修梵行,皆为法师,已于千万佛所,植诸善本。

文殊菩萨就引最后一尊日月灯明佛,说,这尊佛没有出家的时候做大国王。这个国王不是一般的国王,那是金轮圣王,统领四天下。他生了八个儿子,这八个儿子就各领四天下,等于是诸侯王。这个地方就跟释迦牟尼佛一样,因为释迦牟尼佛也是出家之前娶妻生子,虽然他生了一个儿子,日月灯明生了八个儿子。总而言之,都是有娶妻生子,这是相同了。

这八个王子可以说福德自在,各领四天下。这个日月灯明佛在家的时候,他是把天下分给八个王子去管理。后来,“是诸王子,闻父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日月灯明佛是先出家了,出家以后他成就佛道,成就佛道以后当然就为众生说法了。这个就省略了,因为,如果没有对众生说法,这些儿子怎么会出家呢?他为众生说三乘的法门。说完以后,这八王子就舍弃了王位,也随日月灯明佛出家,而且是发了大乘菩提心。

那么他们做什么事呢?一方面“常修梵行”,第二个“皆为法师”。

这个梵行就不是一个狭义的持戒了,就是身口意有一种调伏、止观的力量,有戒定慧的力量来调伏烦恼,就是广义的持戒了。这个是讲自利。

一方面弘扬佛法,续佛慧命。这个是讲利他。

为什么他能够这样做呢?“已于千万佛所,植诸善本。”这就有大乘善根。引这尊佛同的意思就是说,日月灯明佛也是跟释迦牟尼佛有相同的经历,也是娶妻生子,然后出家成道,然后说三乘法门。

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这些王子出家以后,后面的表现是不可思议的。它的重点,就是“已于千万佛所,植诸善本”。这个指他的大乘善根了。

诸位!我们善根有三种:一个是人天的善根,一个是二乘善根,一个是菩萨善根,我们一般说五种种性。其实我们走到今天,从因缘所生法,每一个人已经不一样了,不能强求了。我们不是一念心性本来清净吗?是啊,本来清净,现在已经变得不清净了,因为无量劫来环境的熏习。现在变成有三种不同的善根了:人天种性、二乘种性跟菩萨种性。

最难的就是菩萨种性。人天种性其实不需要栽培善根,随便一个人都知道离苦得乐,都知道要做善事,这个东西不需要什么善根。声闻种性的善根,四到六世的栽培,就是你要四辈子,或者六世,听闻无常无我的道理。诸位!大乘种性是最难栽培的。你看,“已于千万佛所,植诸善本。”这个善本就是善根,就是智慧,因为大乘种性是不思议境。所以诸位!你别小看你的善根。你今天听《法华经》,你现在还坐在这里!你还坐在这里,表示你很有善根。你没有离开,就表示你还是对这个法是信解随顺。大乘佛法都不是一生一世的。

大乘佛法它是这样:刚开始栽培很难,的确很难。你一开始是要勉强,求三宝加被、向佛菩萨忏悔,然后向上师顶礼忏悔。反正我听不懂,但是我就先把它听下去,先随顺忍可。说我这一念打妄想的心,它的本质是真如本性,我虽然不是很相信,但是我不敢违背,我先接受。所以,这个大乘善根,一开始先接受、信解,然后慢慢行证。所以它刚开始困难。大乘善根它是栽培很困难,但是,成就以后妙用无穷,因为它不可破坏。我们后面会讲到弥勒菩萨是怎么回事。弥勒菩萨是烦恼很重,叫做“求名”。他栽培《法华经》以后,他根本没有好好修行,但是时至今日他也变成等觉菩萨了,这善根力不可思议。

也就是说,诸位!大乘种性很难栽培,但是栽培好以后,叫做一劳永逸。你这个善根,平常看都不算的,看临命终就知道了。同样的烦恼,同样的业力,说,我替某甲助念的时候,我明明看到他的心起烦恼,但是他就转得过来,他照样把佛号念到往生。他那个心,那个反转的力量特别强,他就能够启动他的大乘善根,灭业障如翻大地。我明明看到他业障现前了,他就转得过来。有些人他稍微一点烦恼,他就完蛋了,他转不过来。心随妄转,就完了,就全部破坏了。这个没得说的了,众生法界本来就不公平,因为过去的因缘不同。

所以,你看一个人的善根,看临终最清楚了。因为临终是非意识,他第六意识已经退了。你已经没有办法作意了,那拚的就是个人的实力,就是你的心理素质了。你说我平常还有第六意识,我还可以稍微勉强用功一下,我勤能补拙。你拜一百拜,我拜三百拜。可以!平时可以勤能补拙。我善根比较差,我就比别人多努力一点。临终已经没有办法勤能补拙了,临终的时候就各凭本事了。就是你佛号出来的时候,你烦恼业力现前的时候,你走得过去走不过去!这个时候第六意识已经力量薄弱了,第六意识能够做的有限了,临终的时候有限,因为他自己已经手忙脚乱了,那拚的就是你过去累积的善根了。这个地方就有一个要注意,菩萨的戒体就很重要,诸位!你有没有受菩萨戒,也有关系,第一个,戒体;第二个,你平常有没有修止观也有关系。就是这个善根力。

这个地方也就是说,善根强的人,他虽然统领四天下,一听到佛法,马上舍掉!善根强的人就是这样一个情况。

辛二、曾见事与今现同

是时,日月灯明佛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说是经已,即于大众中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及诸小王、转轮圣王等,是诸大众得未曾有,欢喜合掌,一心观佛。尔时,如来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佛土,靡不周遍。如今所见,是诸佛土。弥勒当知!尔时会中有二十亿菩萨乐欲听法,是诸菩萨见此光明普照佛土,得未曾有,欲知此光所为因缘。

这段叫做“曾见事与今现同”。前面的是指过去相同,就是日月灯明佛过去跟释迦牟尼佛怎么相同呢?都是娶妻生子,然后出家、成道、说法,说三乘法。那是讲过去。所谓过去,就是在讲《法华经》之前的这些过去,是相同的。

那么到了法华会上,现今有什么相同呢?就是瑞相相同。

有这么一天,这一天就跟《法华经》说的这一天相同,日月灯明佛先讲《无量义经》,也是“教菩萨法”,也是佛所传承护念的法门。这个就是跟本经的说法同,先说法。讲完经以后,“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入定同。然后,天雨曼陀罗花、摩诃曼殊沙花等等,雨花同。然后“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地动同。然后诸位比丘、比丘尼这与会大众,“是诸大众得未曾有,欢喜合掌,一心观佛”,众喜同。这个时候,在前面的因缘之下,佛陀才放大光明,放白毫光明,照东方万八千佛土,靡不周遍,这个就是放光同。到此说明此土六瑞相同。

这以下解释他土六瑞。在光明当中又出现了今日所见的“是诸佛土”,这些所谓的六道众生、三乘的圣人、十法界的因缘果报,都在这个佛土里面显现,就是所谓的六瑞同。最后,疑念同。“弥勒当知,尔时会中有二十亿菩萨乐欲听法,是诸菩萨见此光明普照佛土,得未曾有,欲知此光所为因缘。”

所以这个日月灯明佛不但是过去相同,在《法华经》讲的当下,所谓的此土六瑞、他土六瑞,都跟释迦牟尼佛现在相同。所以结论,下面讲结论了,就是合理的推论。

辛三、曾见事与今当同分五

壬一、因人说法同

时有菩萨名曰妙光,有八百弟子。是时日月灯明佛从三昧起,因妙光菩萨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前面是讲过去同、现在同。从过去、现在当中我们知道,佛陀是佛佛道同。佛陀度化众生,他是有一定的章法的,因为所有佛陀的造作都是“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他有一定的悲智因缘。所以我们合理的推论,未来也应该相同。

再看未来。我们看这个日月灯明佛,他经过此土六瑞、他土六瑞以后做了什么事情。

当时有一个日月灯明佛的弟子,叫做妙光菩萨。这个妙光菩萨有八百个弟子同时在大众当中。日月灯明佛入了无量义处三昧,雨花、地动、众喜以后,最后他从三昧里面出来,就为妙光菩萨(妙光菩萨是当机众)还有整个与会大众“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就是说,日月灯明佛出现这么多瑞相以后,他一出定就讲《法华经》了。这个地方是从这样的一个情况来推论,释迦牟尼佛应该也是要讲《法华经》。

不过,这个地方说“同”是指什么意思?释迦牟尼佛其实出定以后,他的当机众是舍利弗尊者。因为〈方便品〉当然是利根人,法说一周是舍利弗尊者。但是日月灯明佛出来以后是为菩萨。这有什么相同、有什么差别呢?

古德解释说,这两尊佛都是出世在五浊恶世,不是在净土,所以都是讲三乘法,都有三乘弟子。

但是诸位!日月灯明佛出世的时候,是金轮王的时代,人寿是八万四千岁,是人寿命最长、福报最大的时候。那个时候人人修十善,衣食自然,不用工作,树上都长一些食物出来的。所以人寿八万四千岁那个时候,菩萨众多,所以他直接就告诉权教的菩萨修《法华经》。但是释迦牟尼佛是在五浊恶世,人寿是八十岁。你想想看,日月灯明佛是八万四千岁,我们是八十岁!所以那个时候根性就声闻人多了。它是这样,越到末法时代,众生的善根越来越羸弱了,魔强法弱,善根力弱了。

我们现在很多人受菩萨戒,但是每一个人都是菩萨种性吗?其实未必!因为我们显教对菩萨戒是包容的,大家结缘,没有像藏传佛教那么严格。藏传佛教要受菩萨戒,你前一天如果没有梦到瑞相,他不会给你受菩萨戒的,因为你没有菩萨种性。但是我们显教说没事,你先结缘;未种善根,令种善根。各有各的看法。

我个人觉得,目前的佛教界,实际来看,百分之七十是人天种性,百分之二十是二乘种性,真正菩萨种性差不多占百分之十。我的看法是这样。他说,欸,但是菩萨很多啊!那是因为有净土法门。你信吗?那是因为大乘佛法,还好有净土法门。

诸位!如果今天大乘法门把净土法门抽掉,大家各凭实力,说,好,谁愿意三大阿僧只劫生生世世在娑婆世界难忍能忍,难行能行,行三大阿僧只劫的?举手!三大阿僧只劫,一个都不要退。把净土法门拿掉,就是不要讲什么佛力摄受、转他成自,就各凭本事。我看大乘佛法要退很多人了,很多人跑到小乘——那我先到涅盘去好了,我先了生死再说了。所以我们现在为什么大乘修的人那么多呢?那是因为净土法门撑着。反正我到涅盘也是去,我干脆到净土去更好。是吧?

这个地方就是说,日月灯明佛的时代是人寿八万四千岁,所以他的当机众是菩萨。释迦牟尼佛出世,已经进入了五浊恶世了。也就是说,人寿从两万岁以下,它就是有疾病、有灾难。所以,进入五浊恶世的时候,他的当机众变成声闻众,就是以声闻众为主流了。

这个地方,“因人说法同”,也是为了他的弟子来说《法华经》,这一点相同。所以文殊菩萨合理地推论,应该也是要讲《法华经》了。

壬二、时节同

六十小劫,不起于座。时会听者,亦坐一处,六十小劫,身心不动,听佛所说,谓如食顷。是时众中,无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

这以下是第二个推论,就是“时节同”。

日月灯明佛在讲《法华经》的时候,讲了多久?讲了六十小劫。这个时候日月灯明佛是“不起于座”。更不可思议的是,与会大众也是“六十小劫,身心不动”,听佛说法。而当时的感觉就像吃一顿饭的时间,吃一顿饭的时间可能是三十分钟或者一个小时。当时大众没有一个人“若身若心”感到疲倦之相。

诸位!日月灯明佛的人寿是几岁?八万四千岁。那么佛陀《法华经》讲多久?讲了六十小劫。这个就是时间不可思议。这个也就是在《法华经》才出现。后面<从地涌出品>也是讲到,从地涌出菩萨赞叹释迦牟尼佛,赞叹了五十小劫。

那么为什么在讲《法华经》的时候这个时间能够开合自在呢?因为《法华经》所发明的是众生本具的一念心性,古德说是超越因缘所生法,超越因缘。

因缘所生法是这样,你越执着它,它对你的限制、伤害就越重。你把它放下以后,你不随物转,即能转物。就因缘所生法,你只有两种情况:你执着它,你就被它所转;你不执着它,你就能够去掌握因缘。因缘所生法,就是时间x轴跟空间Y轴所构成的。所以这个地方,《法华经》的一个人回归到一念心性的时候,这古德说了,“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它没有时空相的。

这个没有时空相,我们看虚云老和尚开示的时候,他讲一件事。他说,过去有个禅和子,参禅的,他要去朝礼五台山。经过鼓山寺的时候,他就去鼓山寺挂单。古代的十方丛林就是,你挂单的就不能跟常住住在一起。他住在云水寮,因为他住个几天就走了。他在云水寮的时候,隔壁睡了一个生病的,也是行脚比丘。这个禅和子就起了慈悲心,就很照顾他,替他洗身体,帮他招呼吃的喝的等等。结果过一段时间,就把这个病比丘的病给治好了。这个生病的比丘就很感激他,说我住在某一个山上的什么地方。他想要带这个禅和子去这个道场住几天。禅和子说:很好,但是我现在不能去,我要去参礼五台山。要不我五台山参完以后,回程到你那个地方去住几天。他说:好!

禅和子去朝礼五台山,过了一段时间以后,他回程就果然按照病僧告诉的地方找到这个寺庙。到的时候已经黄昏了。他一到寺庙门口,那个病僧就已经在门口等他了。他说,我等你很久了。哎呀,大家老朋友见面很高兴,这个病僧还煮饭给他吃,晚上还跟他聊天。聊了很晚,说你今天晚上就别走了,住一宿吧?住了一宿。隔天,禅和子有事想回常住了,就告假了。一告假不得了,从山上下来,人世间已经过了几十年,已经改朝换代了。山中一昼夜,人间几十年。他要去找那个寺庙,再要回去找,找不到了。

诸位!这个时间相是这样:层级越高的法界,它那个时间的质量越大。比方说诸天,你看四天王天一昼夜,你在四天王天做客一天,回到人世间,五十年过去了,所有家人都走光了。它那个质量就是,它一天就等同我们五十年。所以你看这个病僧,禅和子就在病僧的寺庙住一天,回来以后也是过了几十年。那是一个圣境。所以说时间是因缘所生法。

那么这个地方说明,日月灯明佛说法的时候,他在时间里面得自在,这个地方跟后面的经文也是有略同。

这第二个,时间相同。就说明这个法,佛陀即将说的这个法,肯定是超越时空、超越因缘所生法的。

壬三、唱灭同

日月灯明佛于六十小劫,说是经已,即于梵、魔、沙门、婆罗门,及天、人、阿修罗众中,而宣此言:如来于今日中夜,当入无余涅盘。

日月灯明佛说了《法华经》,经过六十小劫以后,就在整个与会大众——梵,蕅益大师说是色界主,魔是欲界主,沙门就是出家众,还有婆罗门,印度的贵族,还有天人、阿修罗等,就宣布了:如来将于今日中夜进入大般涅盘。就是说完《法华经》结果就入灭了。也就是说,几乎所有佛陀讲完《法华经》,就表示他的大事已办了,因为佛陀的说法已经把那一个空缺给补上了。就是说,佛陀一开始为实施权,把凡夫众生带到了三乘的果位,了生脱死。那么你把《法华经》再讲上的时候,整个成佛之道就齐了。所以,整个一代时教已经圆满了,佛陀已经没有必要再住世了,就直接入灭了。几乎所有的佛陀讲完《法华经》,就是要入灭了。

当然,释迦牟尼佛有点例外了,释迦牟尼佛又补说了《涅盘经》。蕅益大师解释说,因为五浊恶世的善根比较薄弱,讲《法华经》有五千比丘、比丘尼退席,有些人他就不听。那怎么办呢?佛陀只好再补讲《涅盘经》,稍微补一下。按正常情况,《法华经》讲完就该走了。

壬四、授记同

时有菩萨名曰德藏,日月灯明佛即授其记,告诸比丘:是德藏菩萨次当作佛,号曰净身,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

讲完《法华经》一定有一个动作,就是授记成佛。没有讲《法华经》之前,佛陀不会授记的。因为你根本不懂真如本性,你根本没有成佛的因地,你怎么授记呢?所以讲完《法华经》以后,接下来的动作,就是为这些听众其中一个德藏菩萨授成佛之记。说这个德藏菩萨他是当来下生的佛陀,叫做净身如来。多陀阿伽度就是如来,阿罗诃就是无生,三藐三菩提就是正等正觉,列举佛陀三种德号。

我们一般说“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就是说,只有《法华经》跟《华严经》讲到成佛之道。《华严经》当然就是法身菩萨,没有什么授记不授记;《法华经》针对凡位的菩萨或者权教菩萨给他授记。重点就是,为什么要授记呢?给他一个鼓励!因为佛陀的心叫做现量境。诸位!佛陀不做任何的推测,佛陀一定是看到一就说一,看到二就说二。这个地方很不可思议。

诸位!你想想看,舍利弗尊者,一个大阿罗汉,准备要入涅盘。佛陀一看,没有成佛之道!如果佛陀在讲《法华经》之前,以他的神通力看阿罗汉,就看到一个涅盘寂静。但是不可思议在哪里呢?舍利弗听完以后,佛陀再去看舍利弗,不一样了。他看到很多事情,看到涅盘寂静消失了,就跟他讲说,你以后会成什么佛,你有什么国土,你有什么名号,谁做你的弟子。所有因缘都出来了。我问你,舍利弗做了什么事?他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把〈方便品〉听完,然后他的涅盘寂静就变成成佛之道了。这个就是《法华经》的功德。所以你看,佛陀一讲完《法华经》,这些人一开悟以后,他要先讲出他的心得给佛陀,佛陀一印证,马上授记。

诸位!佛陀不作任何猜测,佛陀是现量境。你有出现这种功德,佛陀才授记的。所以,这个事情就是这样子不可思议。你说种性,声闻人修了六生的声闻种性,听完《法华经》以后照样破掉,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真如本性是你本来的面目。本来的面目就是本来的面目,不管后天加什么。就是说,你这个镜子是玻璃做的,就是玻璃做的,不管它卡上多少的灰尘,它还是玻璃做的。不管你这个灰尘是青色、是黄色、是白色,什么色都没关系,你里面还是玻璃吧?这样你们懂吗?

就是说,真实相是不能抹灭的。不是说,他是声闻人,他就一定要成阿罗汉果。谁说的?只要他接受《法华经》,佛陀就给他授成佛之记,涅盘的功德就没了,你看到他就是真如本性。我再讲一次,因为真如本性是众生本具、诸佛所证,它是我们的本来面目。不管你轮回当中怎么样,去加什么灰尘下去,不管你是什么时时勤拂拭,到处惹尘埃,不管,镜子还是镜子。所以佛陀讲《法华经》是讲出真相了,就是把我们的生命拉到原始点,真相不可破坏。

这就是佛陀讲完《法华经》以后,当佛陀把众生从因缘所生法的功德拉到那一道光明的时候,佛陀做两个动作:第一个,为听完《法华经》产生信解的菩萨跟声闻人授记;第二个,就直接入涅盘了。因为他的事情大事已办,一方面为实施权,一方面开权显实。

这个是文殊菩萨根据自己的亲身经验来做一个推论。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魔艳武林后宫传 穿越豪门之娱乐后宫 福艳之都市后宫 都市极乐后后宫 艳海风波 明星潜规则之皇 wtw1974 洛公子 人生得意时须纵欢 村乡满艳 三叶草 春满香夏 都市花缘梦 猎艳谱群芳 凤唳九天,女王万万岁 和竹马睡了以后 田园锦绣:异能小娘子 绝色乡野 诸天:从茅山出师开始 凤神归来:毒妃不好惹 
经典收藏抗战:每日抽奖:开局吊打鬼子 海贼王之弑神 大道真书 网游:论角色被养歪后的自我修养 女配修仙,开局拿到两个金手指 哆啦A梦之打卡系统 世界不需要魅魔拯救 重生之将门毒后 风流家仆 穿书后我替妹嫁给了男配 奥特曼无限进化 职业魅魔,青梅校花不放过 穿越星铁:开局星穹双生 直播,我刷的视频被投放到古代 哆啦a梦:这个世界有点不对劲 咬一口惊悚BOSS,呸恋爱脑! 海贼王之我只想摆烂 重生2000 我为王 我的美食摊造就万界强者 
最近更新仙道霸主 诡夜世界,我能看见别人血条 古今来回穿,我囤货养孙子暴富 年代修仙:我有山海相伴 重生独美后,小皇叔跪求名分 重生60:我带姐姐从打猎开始发家致富 重生后我靠回档封神顶流 发现外室子后,整个侯府跪求我原谅 守护荣耀 拿我当他替身,合约不续你倒追啥? 雪落重生,不负君心 妻子的秘密:一位丈夫失忆后的谜情追踪 七零娇气包又美又撩,首长他沦陷了 无双毒士:女帝叫我活阎王! 王爷,王妃又去皇宫摆摊了 太子侍妾 误惹反派世子后 时光与你,情定今生 从私吞宗门灵石矿开始崛起 查出绝症当天,渣夫在给白月光过生日 
妙法莲华经 妙音0 - 妙法莲华经txt下载 - 妙法莲华经最新章节 - 妙法莲华经全文阅读 - 好看的其他类型小说